纽约,纽约

阴差阳错地去看了Sex and the City的午夜首映,既然看了,就说两句吧。

其实我一直把周围的朋友分成两种人,一种是喜欢Sex and the City的人,一种是不喜欢Sex and the City的人。我是老友记的死忠粉丝,还在中国的时候就把50张影碟翻来覆去看了五六遍,老友记的电影版,绝对是我必看的剧目。所以我是属于后一种人。但是拍成电影的Sex and the City,我认为比电视好看,至少让我这个男观众也津津有味地看完了,两个半小时看下来也不觉得长。 继续阅读“纽约,纽约”

一切比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年轻的事

今年是美国的大选年,从年初两党党内初选开打以来,打开电视、翻开报纸,到处都是铺天盖地的选战消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的总统选举,就像是一场《美国偶像》式的全民狂欢与真人秀。一开始,共和党和民主党各自有近十位候选人,他们先在美国各个州进行初选,决出一位最后的获胜者。而经过这层层选拔、无数场辩论、吻了无数个婴儿的亲民秀以及媒体高强度镁光灯和高倍数显微镜的考验、花了无数美金(当然,是募捐来的;希拉里阵营财政短缺时曾自掏腰包数百万,不过这是她暂时借出来的,选战结束之后她是要拿回去的)之后最终胜出的那个人,他或她的意志、毅力、人格(的肮脏程度),绝对够格做一个总统。
继续阅读“一切比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年轻的事”

后美国时代的世界

世界最高的建筑在台北,下一个将出现在迪拜;世界最大的上市公司在北京;世界最大的炼油厂正在印度兴建;世界最大的客机由欧洲制造;世界最大的投资 基金在阿布扎比;世界最大的电影工业是印度宝莱坞,而不是美国好莱坞;世界最大的赌场在澳门,那里的赌博业收入去年已经超过了拉斯维加斯。全世界十大富翁 只有两个美国人……

这是新闻周刊(Newsweek)编辑扎卡里亚(Fareed Zakaria)的新书《后美国时代的世界》(The Post-American World)里描绘的当今世界图景。如题所述,他把今天的世界称为“后美国世界”。 继续阅读“后美国时代的世界”

两段人生 一种暗喻

一个在木偶剧团工作的巴黎少妇,用她的声音诠释中国元代杂剧《张生煮海》的故事。一个来自北京的中国女留学生,却痴迷于一部1956年的法国电影并试图用自己的摄像机在今日的巴黎再度捕捉相同的意象。侯孝贤2006年拍摄的法国电影《红气球之旅》,两位女主人公互为回文一般的两段人生,似乎是导演对今日世界的一种暗喻。

不管这种设置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插柳,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走出台湾的侯孝贤,在放下心中浓厚的台湾情结之后,不可避免地开始自觉不自觉地 面对不同文化的冲撞。但这也许并非出自导演本意的思考,并没有得到任何发展的机会,也不属于这部电影讨论的话题。当镜头下的巴黎街景和寻常人家的日常点滴平缓地铺开,淡如纯净水的基调里,还原出那个影迷们熟悉的侯孝贤,那个深受小津安二郎感染的侯孝贤。宋芳和朱丽叶·比诺什之间,不可能发生什么冲突,否则,那就不是侯孝贤,而是李安了。她们只是碰巧,流到一起的两滴水,又碰巧,流到了侯孝贤的镜头里。 继续阅读“两段人生 一种暗喻”

伪首都青年、伪上海青年、伪纽约青年和县城青年

关于中国人有很多种分类法,我以为最有趣的是按照出生地的行政级别来划分。通常我把人分为六类:农村人、小镇人、县城人、省城人、上海人和首都人如果再细分一点可以把地级市也算进来,不过地级市本来就是中国特殊行政区划下的一个怪胎,特色并不鲜明,所谓地级市无非是个大一点的县城罢了;再加上近几年县域经济蓬勃发展,撤销地级市实行省县两级体制的呼声甚嚣尘上,所以不作考量也不影响大局。

为什么要把上海和“首都”(注意是首都而不是北京,因为北京人的特性很大程度上是由首都这一点而来)单独列出来呢,想必各位也都有同感,因为北京和上海具有极强的地域文化和独特的城市文化,不但无法和省城归类在一起,它们俩也是无论如何分不到一组的。至于其他的大城市,哪怕再大,哪怕是所谓全国第三城广州和第四城成都,也仍然只是一个地方性的、而不是全国性的城市,和其他的省城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至于天津和重庆,虽然也是直辖市,但气候未成,也不够格另立一派。唯一值得商榷的是深圳,或许可以再加一类叫“特区青年”? 继续阅读“伪首都青年、伪上海青年、伪纽约青年和县城青年”

故园无此声

1.

去看了一场舞蹈。一个近乎赤裸的男体无声的一场戏。挣扎。纠缠。撕扯。最后蜷成一团被未知的力量包裹。漆黑的舞台上只有一束光。被缚或者挣脱、升华抑或被吞噬已经不重要。也许我加入太多自己的想象。我看得手指发冷,坐在剧场里久久说不出话。相比之下,上周看的林怀民,只有美感,但没有这样的震撼。

2.

散场出门,同行的朋友开车回新泽西,我去坐地铁。一时兴起,决定走23条街去时报广场吃吉野家。一路春风沉醉。我走过一对对手牵手的男人,走过昏睡在街头的流浪汉,走过一间间狂欢的夜店,走过一张张精致的面孔,走过像水泥墩一样的纽约时报新大楼,走过氤氲的霓虹灯之后,突然明白,原来我正在越来越喜欢越来越喜欢这个每分每秒每分每寸都存在于超现实中的小岛。 继续阅读“故园无此声”

昨晚得州辩论

昨晚希拉莉和奥巴马在得州辩论。奥巴马在连赢11州之后气势如虹,的的确确如Anderson Cooper所说,”he looks very presidential now.” 相形之下希拉莉气势全无,目光里都透着怯意,最后结尾时居然收起仅剩的一点侵略性,拉着奥巴马说“不管最后结果如何,我相信我们都可以接受,因为有许多人在支持我们(大意)”。明显萌生退意。

相比竞选刚展开时她因为丢掉Iowa掉泪,这次的强颜欢笑和大度更加让人神伤,因为上次多少带点作秀和策略的成分,这次却是发自内心的黯然。一个月前,意气风发的本来是她,但是她的竞选阵营过于乐观,她的支持者中认为她将大胜的占绝对多数,却都忽略了奥巴马的蓄势待发。超级星期二后以希拉莉解雇拉丁裔竞选主席为界,形势急转直下,他则已经轻舟已过万重山,有了”look beyond Hillary”、考虑如何与共和党呼之欲出的候选人 John McCain扳手腕的资本。 继续阅读“昨晚得州辩论”

这不是一部同志片

这个国家,并非如你想象得那般,已经是没有歧视的自由乐土。奥巴马的黑人兄弟们,仍然在寒冬露宿在纽约的地铁车站和街头。每个礼拜天,在无数的黑人教堂 里,黑人牧师们仍然对着狂热的黑人信众,传播着对美国的恶毒诅咒。在这个国家选出第一位黑人总统的同时,在加州这个民风最开化的美国第一大州,禁止同性婚姻的8号提案却仍然获得了通过。CNN的评论员不禁向全美国发问:Is gay the new black?而MSNBC的资深主持人,更是充满愤怒地在节目里发表了一通长达6分钟的感性评论。

在这个背景下上映的Milk,显得有特别的意义。1978年当选为旧金山市政管理委员会委员的Harvey Milk,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以公开同志身份当选民选官员的人。1978年11月27日,哈维与当时的市长乔治‧莫斯康(George Moscone)被丹‧怀特枪杀身亡。丹‧怀特也是市政管理委员会委员,后来因承受不了压力辞职,后来却又反悔想要重返委员会,但市长却不同意,因而埋下 杀机。 继续阅读“这不是一部同志片”

症候群与一个世纪

泰国导演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的片子,泰文原名是Sang sattawat,英文翻译成Syndromes and A Century,我看到网上的中文翻译是“世纪症候群”,我不喜欢,更愿意咬文嚼字地翻译成“症候群与一个世纪”。只不过我是从英文转译,倒不知和原意是不是越行越远了。

这部片子谈不上晦涩,比较明显的是分成两个部分,先是旧时军队医院,后是宽敞明亮的现代化医院,一样的人物,几乎一样的对话,不同的是故事发 生的年代。 继续阅读“症候群与一个世纪”

美国版神雕侠侣

1. 活脱脱一部美国版神雕侠侣,世界真是越来越大同了。

2. 编剧真的好烂,弄来弄去是一些stereotypes。典型的流水线产品。

3. 比如其中一个Stereotype是长大成人。Brom对Eragon来说亦父亦友,而他的死就是Eragon的成人仪式,在那一刻他真正长大成人。 继续阅读“美国版神雕侠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