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了不起的盖茨比」,有点受不了托比马奎尔从头到尾象个情窦初开的少女一脸仰慕地看着神一样的盖茨比,在他死后又幽怨地终日以泪洗面。大段的旁白虽然忠实原著但总有点跳tone. 关于剧情,豆瓣上有一个中国式的解读,「穷逼不配有爱情,基佬才懂真爱,高富帅完败凤凰男,凤凰男被绿茶婊玩死」。
标签: 读书看戏
门外汉的京都
飞机上看舒国治「门外汉的京都」,对京都立起神往之心,乃至京都迅速超越东京,成为我心目中下一个最想去的城市排名的第一名。
德国波兰合拍片《黑暗弥漫》
德国波兰合拍片《黑暗弥漫》(In Darkness)本周在纽约和洛杉矶首映,看介绍是奥斯卡外语片喜欢的调调: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黑暗之中的人性之光。纳粹占领期间一名管道工带领一群犹太人在暗无天日的地下躲藏9个月直至纳粹离去,一开始只是为赚小钱,但随着时间流逝渐渐人性闪光。
看完柔软,感想只有两个字
看完柔软,感想只有两个字:真美。演员,灯光,舞台,台词,都有柔软的美。郝蕾美,范植伟美,碧浪达也美。对白美,动作也美。散场的时候孟京辉说,北京的观众,真好。然后,幕就降下了。
芭蕾一夜
今天,在林肯中心(Lincoln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的David H. Koch Theater看了一场纽约城市芭蕾舞团(New York City Ballet)春季演出季的芭蕾演出。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NYCB的订票网站居然不提供电子票,一律只用邮寄。结果,不知道是哪个环节的差错,10天前就订好票的我一直都没有看到票的踪影,只好打电话和剧院联系。好在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工作人员让我演出前半小时到票房再领一张票。 继续阅读“芭蕾一夜”
德国闷片《白丝带》
周末终于去Film Forum把拿了2009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德国闷片《白丝带》(The White Ribbon) 给看了。这部片子已经上了两个星期,再不看就要下线了。本来看这种闷片就很辛苦,偏偏这些艺术电影院座椅又小又硬,实在难受。https://www.sonyclassics.com/thewhiteribbon/
接连看了两部关于橄榄球的电影
今天invictus上线,晚上和朋友吃完饭后就去Times Square看了。最近接连看了两部关于橄榄球的电影,对橄榄球的兴趣大增。
偶像电影 青春制造
不知道这是不是Zac Efron的最后一部青春片——当电影里的Mike在魔力的帮助下重返17岁时,银幕外面的Zac Efron正在忙着高调地从男孩变成男人。除了在当红脱口秀节目Saturday Night Live发表成长宣言以外,这个来自加州的80后小帅哥还频频在时尚媒体亮相。在给Interview杂志4月号拍的一组照片里,他和一个半裸女模特在泥地里混斗在一起,风格狂野率性。而到了GQ,他又摇身一变成为穿Dolce & Gabbana真丝正装的雅皮贵公子。这是每一个逐渐长大的童星奋力完成的蜕变。虽然现在还难以预言Zac能否成功完成360度转身然后在落地时站稳,但是他应该不会变成Mike那样在37岁时仍然一无是处的loser——至少,那些在电影院里屏息尖叫的少女粉丝们不会同意。 继续阅读“偶像电影 青春制造”
山寨的速度到底有多快
2009年3月25日,一个为网站访客随机搭配提供聊天服务、无需注册甚至无需输入昵称的网站Omegle.com正式上线。这个网站的创办人叫Lief K-Brooks,是一个只有18岁的美国中学生。网站推出之后,立即在中国受到追捧。根据Alexa的用户统计数据分析,网站有接近30%的访客来自中国,超过美国排在第一位。而这还是在站方据说由于服务器不堪重负以及受到来自中国的黑客病毒“brother spring is true man”(瑞星公司翻译为“春哥纯爷们”)攻击而不得不封了中国的IP之后。 继续阅读“山寨的速度到底有多快”
让人失望的金球奖
刚刚看完了金球奖颁奖典礼,《贫民窟百万富翁》成为最大赢家。虽然并不出人意外,可是从一些私人的情感出发,还是觉得有点失望的。《贫民窟百万富翁》当然应该拿奖,这没有异议,也不能不说不恰当。之前向朋友推荐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说,这是我2008年看过的最好看的电影。所谓好看,是说其电影语言有冲击力——独出心裁的结构设置和叙事方式,一环扣一环地吸引人看下去,这是这部电影的最大亮点;而在摄像机镜头的运用、画面的切割,乃至声音与画面的配合等许多方面,同样也是可以作为例子写进教科书的。
但是把这些剥开,无非是一个孟买底层少年在印度急速城市化过程中关于自身非典型成长过程的一些支离破碎的记忆。而如果能够把这部电影如此还原,那么我们会发现,故事本身不但平常,而且还可能有一些漏洞。两个儿时伙伴在分隔多年各自长大成人之后还能保持如此执著的热爱多少有点牵强,而那个作为反派形象出现的配角在最后突然的觉悟、冒着自己生命危险把女主角放出去找男主角的戏码更是突兀(果不其然,他很快被比他更坏的坏人打死了……是不是很像80年代港片的情节?),而最后男女主角重逢的一幕也有那么点宝莱坞的俗套。 继续阅读“让人失望的金球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