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娇与志明这样的电影应该被大大地鼓励

春娇与志明这样的电影应该被大大地鼓励,它没有华语电影常见的毛病,既没有诠释宏大主题的雄心,也不摆教化世人的嘴脸,既没有拿大奖和影史留名的企图心,也没有捞点钱就跑的无赖。加了很多内地元素又难得地通透着港片气质。不讲大道理只讲普通人小故事,轻松自然带着小火花,有点小煽情但透着真诚。

德国波兰合拍片《黑暗弥漫》

德国波兰合拍片《黑暗弥漫》(In Darkness)本周在纽约和洛杉矶首映,看介绍是奥斯卡外语片喜欢的调调: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黑暗之中的人性之光。纳粹占领期间一名管道工带领一群犹太人在暗无天日的地下躲藏9个月直至纳粹离去,一开始只是为赚小钱,但随着时间流逝渐渐人性闪光。

美国电影市场成熟,不同类型的片子对应不同观众

美国电影市场成熟,不同类型的片子对应不同观众。少女电影《暮光之城》,观众全是中学女生,爱德华每次出场都引发全场尖叫;《性与城市》则是熟女电影,观众主流是躁动的熟女人妻。中国观影人群尚未细分,不同类型电影的观众常串场,动画电影观众皆是成人,少女电影观众也有很多中年熟男,真可谓奇观。 ​​​​

好莱坞华裔演员范姜弘青

好莱坞华裔演员范姜弘青(Roger Fan)的经理人曾争取他饰演一个重要反派,但他看过剧本后拒绝。华裔导演林诣彬也对范姜弘青的决定表示强烈支持,称无论片酬多高都不能演出这种影片。由于大部分华裔拒演,电影的中国人角色几乎全由韩裔演出。

赤色黎明

《赤色黎明》据讲述美国遭苏联红军入侵的旧片翻拍,主角换成中国人民解放军。冷战早已结束,但电影依然充满冷战气息。尽管华人社会反对,但虚构受宪法保护,因此电影仍会播出。有华裔演员指旧版当年引发对东欧裔学生仇恨,新版或导致针对华裔甚至波及其他亚裔人群。网址链接

午夜的曼哈顿是一个巨大的游乐场。

午夜的曼哈顿,是一个充满魅惑惊喜的迷宫,和世界上最大的游乐场。

街头画摊前的中国西装客意气风发地昂着头,仿佛给他画肖像的不是5块钱一幅的街头艺人,而是当世最著名的艺术家。

坐在高头大马上的骑警疲倦地打起了呵欠。

散发传单的黑人对我们嚷着说,if you are koreans don’t let me know,我想他一定碰到过一些韩国人,比我们更无视他的存在。 继续阅读“午夜的曼哈顿是一个巨大的游乐场。”

旅行,从弗吉尼亚开始

纽约不是美国,这是刚到纽约的时候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之一。这么说的纽约人,语气里透着典型的纽约式自豪。那有点类似上海人对于外地人或曰乡下人的优越感——当然,少了点鄙夷,更多的是善意的提醒。哥大给新生开的课里面,就有一门叫“New York as a Foreign Country”——对于那些来自small town America的人来说,这个光怪陆离的大都市,可能的确像是另一个国家那样陌生。倒是我们这些有过都市生活经验的外国人,并不觉得纽约与北京、上海、香港有什么不同。 继续阅读“旅行,从弗吉尼亚开始”

症候群与一个世纪

泰国导演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的片子,泰文原名是Sang sattawat,英文翻译成Syndromes and A Century,我看到网上的中文翻译是“世纪症候群”,我不喜欢,更愿意咬文嚼字地翻译成“症候群与一个世纪”。只不过我是从英文转译,倒不知和原意是不是越行越远了。

这部片子谈不上晦涩,比较明显的是分成两个部分,先是旧时军队医院,后是宽敞明亮的现代化医院,一样的人物,几乎一样的对话,不同的是故事发 生的年代。 继续阅读“症候群与一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