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全美国最关注的新闻,莫过于迈阿密的食人魔事件。
事情发生在当地时间上周六下午两点左右。当时有路人在麦克阿瑟公路上看到两名男子赤身裸体扭打在一起,于是立即报警。警察赶到后,发现其中一名男子正在啃咬另一个人的脸,立即鸣枪示警。攻击者听到枪声毫无顾忌,只是咆哮一声,然后就又继续埋下头专心吃人。警察最后只好连开数枪击毙了这个食人魔,但此时他已经吃掉了对方脸上80%的肉,甚至连眼珠都啃了下来。 继续阅读“迈阿密食人魔事件”
这几天,全美国最关注的新闻,莫过于迈阿密的食人魔事件。
事情发生在当地时间上周六下午两点左右。当时有路人在麦克阿瑟公路上看到两名男子赤身裸体扭打在一起,于是立即报警。警察赶到后,发现其中一名男子正在啃咬另一个人的脸,立即鸣枪示警。攻击者听到枪声毫无顾忌,只是咆哮一声,然后就又继续埋下头专心吃人。警察最后只好连开数枪击毙了这个食人魔,但此时他已经吃掉了对方脸上80%的肉,甚至连眼珠都啃了下来。 继续阅读“迈阿密食人魔事件”
即使是在美国,人们因为自己的身份与众不同而遭受到歧视甚至仇恨,也依然是一件常见的事。
2007年,纽约出现了一波仇恨犯罪的浪潮,仇恨犯罪比上一年上升了20%。2007年9月,布鲁克林一家犹太教堂的墙上,被人画上了几十个纳粹十字架,教堂周围也出现了一些宣传反犹太人的传单。 继续阅读“对社会中任何一个群体的攻击就是对全社会的攻击”
如果你第一次乘坐大陆、达美、美联航或任何一家美国航空公司的飞机,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飞机上年轻貌美的空姐屈指可数,满眼望去尽是丰乳肥臀的美国中年大妈呢?
其实,这很好解释。因为美国有严格的反歧视法律,招工时不允许针对身高、体重、年龄、性别、种族、性倾向等进行限制。求职者的简历里不会列出这些内容,用人单位也不可以去询问这些信息,否则就有歧视的嫌疑。所以,在美国选空中乘务人员,断断不可能像在中国一样,要求身材妖娆、相貌姣好的青春嘉丽。 继续阅读“美国妇女运动的惊人旅程”
这几天,我们办公室里的小秘书戴安娜一直在烦恼一件事,在市议会的选举中她该投谁的票。
戴安娜是南美小国哥斯达黎加人,她的父亲是联合国系统的工作人员,由于工作关系在世界各地频繁迁徙,因此只有25岁的戴安娜却曾经在8个国家生活过。最后,她和她的丈夫、哥伦比亚人胡安定居在了纽约——在纽约,这个世界的首都,人们来自这个星球的每一个角落,有着各种各样丰富的经历,戴安娜这样的背景,其实并不少见。
Post Secret是一个由网友通过邮寄明信片来分享各自秘密的博客。要参与其中很简单,只需选一张明信片,把自己的秘密在上面写下来或者画下来,然后匿名邮寄 给博客的创办人Frank Warren,由他发布到博客上。
我这里选登的一张明信片,上面写着“I secretly wish my father would come to my wedding. Just to prove he hasn’t really been dead for 17 years”,意思是“我暗中希望父亲能来参加我的婚礼,告诉我他17年前其实没有死。” 继续阅读“寄出你的秘密”
纽约不是美国,这是刚到纽约的时候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之一。这么说的纽约人,语气里透着典型的纽约式自豪。那有点类似上海人对于外地人或曰乡下人的优越感——当然,少了点鄙夷,更多的是善意的提醒。哥大给新生开的课里面,就有一门叫“New York as a Foreign Country”——对于那些来自small town America的人来说,这个光怪陆离的大都市,可能的确像是另一个国家那样陌生。倒是我们这些有过都市生活经验的外国人,并不觉得纽约与北京、上海、香港有什么不同。 继续阅读“旅行,从弗吉尼亚开始”
一切都没有变,可是一切都变了。早上走在曼哈顿街头,仿佛能够感觉到一些微妙的躁动蕴藏在空气里。那种气氛,有点像是中国大年初一的早上,大街上静悄悄的,可是能够闻到刚刚过去的除夕夜残留下来的期待和激动。
当然,这不是一年一度的除夕,而是一百年才出现一次的质变,这个国家刚刚经历了以后将注定在历史书中被一遍一遍提起的历史性时刻。 我并不是一个奥巴马的支持者,在纽约这个民主党人占90%的深蓝州,很多时候身边狂热的奥粉们对老马侃无休止的嘲笑甚至让我感到反感。但我很愿意努力去喜欢上这个像摇滚巨星一样有号召力的年轻政客。 继续阅读“选后第二天”
今年是美国的大选年,从年初两党党内初选开打以来,打开电视、翻开报纸,到处都是铺天盖地的选战消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的总统选举,就像是一场《美国偶像》式的全民狂欢与真人秀。一开始,共和党和民主党各自有近十位候选人,他们先在美国各个州进行初选,决出一位最后的获胜者。而经过这层层选拔、无数场辩论、吻了无数个婴儿的亲民秀以及媒体高强度镁光灯和高倍数显微镜的考验、花了无数美金(当然,是募捐来的;希拉里阵营财政短缺时曾自掏腰包数百万,不过这是她暂时借出来的,选战结束之后她是要拿回去的)之后最终胜出的那个人,他或她的意志、毅力、人格(的肮脏程度),绝对够格做一个总统。
继续阅读“一切比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年轻的事”
世界最高的建筑在台北,下一个将出现在迪拜;世界最大的上市公司在北京;世界最大的炼油厂正在印度兴建;世界最大的客机由欧洲制造;世界最大的投资 基金在阿布扎比;世界最大的电影工业是印度宝莱坞,而不是美国好莱坞;世界最大的赌场在澳门,那里的赌博业收入去年已经超过了拉斯维加斯。全世界十大富翁 只有两个美国人……
这是新闻周刊(Newsweek)编辑扎卡里亚(Fareed Zakaria)的新书《后美国时代的世界》(The Post-American World)里描绘的当今世界图景。如题所述,他把今天的世界称为“后美国世界”。 继续阅读“后美国时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