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妇女运动的惊人旅程

如果你第一次乘坐大陆、达美、美联航或任何一家美国航空公司的飞机,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飞机上年轻貌美的空姐屈指可数,满眼望去尽是丰乳肥臀的美国中年大妈呢?

其实,这很好解释。因为美国有严格的反歧视法律,招工时不允许针对身高、体重、年龄、性别、种族、性倾向等进行限制。求职者的简历里不会列出这些内容,用人单位也不可以去询问这些信息,否则就有歧视的嫌疑。所以,在美国选空中乘务人员,断断不可能像在中国一样,要求身材妖娆、相貌姣好的青春嘉丽。 继续阅读“美国妇女运动的惊人旅程”

机器替身 中规中矩

如果你期待在「机器替身」(Surrogates)里找到「黑客帝国」那样的悬疑推理、脑力激荡、哲学思考乃至宗教启迪,那你一定是会失望的。这只是一部没有什么野心的、中规中矩、普通朴素的科幻电影,不会带来惊喜、但也不会让你骂娘。

反映在票房上,「机器替身」也同样表现得中规中矩、毫不冒进。上周五首映以来,首周末全美票房总收入只有区区1500万美元——对于一部制作费用高达8000万美元的大片来说,这实在不能算是个好成绩,估计迪斯尼要皱紧眉头了。「机器替身」的攻城乏力,也间接帮助索尼公司已经第二周上映的「多云,有时有肉丸」以2460万美元坐稳周末票房排行榜的首位。多数电影第二个周末的票房收入会比首周末下挫50%以上,但「多云,有时有肉丸」的票房同比仅下降了19%。 继续阅读“机器替身 中规中矩”

热闹的美国选举

这几天,我们办公室里的小秘书戴安娜一直在烦恼一件事,在市议会的选举中她该投谁的票。

戴安娜是南美小国哥斯达黎加人,她的父亲是联合国系统的工作人员,由于工作关系在世界各地频繁迁徙,因此只有25岁的戴安娜却曾经在8个国家生活过。最后,她和她的丈夫、哥伦比亚人胡安定居在了纽约——在纽约,这个世界的首都,人们来自这个星球的每一个角落,有着各种各样丰富的经历,戴安娜这样的背景,其实并不少见。

继续阅读“热闹的美国选举”

偶像电影 青春制造

不知道这是不是Zac Efron的最后一部青春片——当电影里的Mike在魔力的帮助下重返17岁时,银幕外面的Zac Efron正在忙着高调地从男孩变成男人。除了在当红脱口秀节目Saturday Night Live发表成长宣言以外,这个来自加州的80后小帅哥还频频在时尚媒体亮相。在给Interview杂志4月号拍的一组照片里,他和一个半裸女模特在泥地里混斗在一起,风格狂野率性。而到了GQ,他又摇身一变成为穿Dolce & Gabbana真丝正装的雅皮贵公子。这是每一个逐渐长大的童星奋力完成的蜕变。虽然现在还难以预言Zac能否成功完成360度转身然后在落地时站稳,但是他应该不会变成Mike那样在37岁时仍然一无是处的loser——至少,那些在电影院里屏息尖叫的少女粉丝们不会同意。 继续阅读“偶像电影 青春制造”

山寨的速度到底有多快

2009年3月25日,一个为网站访客随机搭配提供聊天服务、无需注册甚至无需输入昵称的网站Omegle.com正式上线。这个网站的创办人叫Lief K-Brooks,是一个只有18岁的美国中学生。网站推出之后,立即在中国受到追捧。根据Alexa的用户统计数据分析,网站有接近30%的访客来自中国,超过美国排在第一位。而这还是在站方据说由于服务器不堪重负以及受到来自中国的黑客病毒“brother spring is true man”(瑞星公司翻译为“春哥纯爷们”)攻击而不得不封了中国的IP之后。 继续阅读“山寨的速度到底有多快”

让人失望的金球奖

刚刚看完了金球奖颁奖典礼,《贫民窟百万富翁》成为最大赢家。虽然并不出人意外,可是从一些私人的情感出发,还是觉得有点失望的。《贫民窟百万富翁》当然应该拿奖,这没有异议,也不能不说不恰当。之前向朋友推荐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说,这是我2008年看过的最好看的电影。所谓好看,是说其电影语言有冲击力——独出心裁的结构设置和叙事方式,一环扣一环地吸引人看下去,这是这部电影的最大亮点;而在摄像机镜头的运用、画面的切割,乃至声音与画面的配合等许多方面,同样也是可以作为例子写进教科书的。

但是把这些剥开,无非是一个孟买底层少年在印度急速城市化过程中关于自身非典型成长过程的一些支离破碎的记忆。而如果能够把这部电影如此还原,那么我们会发现,故事本身不但平常,而且还可能有一些漏洞。两个儿时伙伴在分隔多年各自长大成人之后还能保持如此执著的热爱多少有点牵强,而那个作为反派形象出现的配角在最后突然的觉悟、冒着自己生命危险把女主角放出去找男主角的戏码更是突兀(果不其然,他很快被比他更坏的坏人打死了……是不是很像80年代港片的情节?),而最后男女主角重逢的一幕也有那么点宝莱坞的俗套。 继续阅读“让人失望的金球奖”

本年度最唯美的电影

微光(Twilight)是本年度最唯美的电影。

微暮又炫目的光,穿过森林和草地,穿过林梢和风端,穿过他和她的心里。照亮阴郁的福克斯小镇。照亮她的17岁和他永远的17岁。

电影院里乌压压一片全是女中学生。平均每十分钟尖叫一次。不难想象原著小说的畅销程度。 继续阅读“本年度最唯美的电影”

选后第二天

一切都没有变,可是一切都变了。早上走在曼哈顿街头,仿佛能够感觉到一些微妙的躁动蕴藏在空气里。那种气氛,有点像是中国大年初一的早上,大街上静悄悄的,可是能够闻到刚刚过去的除夕夜残留下来的期待和激动。

当然,这不是一年一度的除夕,而是一百年才出现一次的质变,这个国家刚刚经历了以后将注定在历史书中被一遍一遍提起的历史性时刻。 我并不是一个奥巴马的支持者,在纽约这个民主党人占90%的深蓝州,很多时候身边狂热的奥粉们对老马侃无休止的嘲笑甚至让我感到反感。但我很愿意努力去喜欢上这个像摇滚巨星一样有号召力的年轻政客。 继续阅读“选后第二天”

其实,功夫熊猫是一个三角爱情故事

如果一定要用一个做作的比喻,我会说《功夫熊猫》(Kung Fu Panda)是中美文化最完美的一次交媾。制作者很用心,也不自以为是,所以做出了一盘可口的美式中餐,充满惊喜。不说那些充满浓郁中国风情的诸多细节, 也不说梦工厂为本片特地改制的logo和电影字幕上的汉字设计,单听配音的几个老美们拽直了舌头把“乌龟”两字发得字正腔圆,又把“师父”说成广东话的 “媳妇”,其诚意就足够让人感动。 继续阅读“其实,功夫熊猫是一个三角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