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候群与一个世纪

泰国导演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的片子,泰文原名是Sang sattawat,英文翻译成Syndromes and A Century,我看到网上的中文翻译是“世纪症候群”,我不喜欢,更愿意咬文嚼字地翻译成“症候群与一个世纪”。只不过我是从英文转译,倒不知和原意是不是越行越远了。

这部片子谈不上晦涩,比较明显的是分成两个部分,先是旧时军队医院,后是宽敞明亮的现代化医院,一样的人物,几乎一样的对话,不同的是故事发 生的年代。 继续阅读“症候群与一个世纪”

美国版神雕侠侣

1. 活脱脱一部美国版神雕侠侣,世界真是越来越大同了。

2. 编剧真的好烂,弄来弄去是一些stereotypes。典型的流水线产品。

3. 比如其中一个Stereotype是长大成人。Brom对Eragon来说亦父亦友,而他的死就是Eragon的成人仪式,在那一刻他真正长大成人。 继续阅读“美国版神雕侠侣”

早餐里的乡愁

半夜躺在床上突然想到了豆浆,油条。想着想着就流口水了。在这里每天早上吃bagel, 吃omelette, 吃得心里空空的没有着落。幸而纽约还有水饺。更幸而我当初没有去UIUC或者Ohio,不然以我如此固执的中国胃,在那些地方,大概撑不了多久就得逃。

不过更想念的还是豆面碎。家乡方言里没有粉丝这个词,一概称之为面,比如我们有一种类似四川广西等地称为米粉的物事(这也是一个浙江方言,东西的意思),我们就叫“米面”,那是我们当地中午的主食之一。我们中午从不吃米饭,或者吃汤米面,或者汤年糕,或者小麦面(就是普通话里的面条)。后来在北京,中午在食堂我也从不吃米饭,只吃打卤面或馒头,每每引得同事惊呼,何来这个浙江人也如此偏好面食。 继续阅读“早餐里的乡愁”

超人和孙悟空

看超人的时候我总是不住地想到孙悟空。从某种程度上说,孙悟空就是中国古代的超人。他们都是一种文化强盛到一定程度之后创造出来的介乎人和神之间的文艺形象。孙悟空是农业社会的浪漫朴素想象,超人则是属于工业文明的英雄情怀。

孙悟空是冷兵器时代的全球化想象(从印度取经回中土,这不就是信息共享么),而超人则是全球化时代容纳不下的宇宙野心(超人的故乡来自遥远的克里顿星球)。孙悟空身上有东方哲学,超人身上则有美国精神和个人英雄主义。

梦想照进现实:现实就是个洋葱

《梦想照进现实》这部电影就象是一个洋葱,一层又一层, 掩盖着太多的东西。

最外面那层是一个才女的第三部导演作品。撕了这一层,发现里面不过是个北京大妞对生活一厢情愿的撕扯。再往里,发现是王朔这个胡同串子在耍贫嘴。紧贴着贫的是幽默,紧贴着幽默的是讽刺。

讽刺再往里一层是矫情,矫情的下面是落寞,落寞下面是理想主义。理想主义下面是悲观,是挥之不去的感伤,是现实这个洋葱永远都会让你流眼泪,而梦想永远无法照进来,只能在最黑的地方见。

看上去是挺美的,虽然正面全裸的镜头多了点

1. 看上去是挺美的,很多画面有油画感,虽然正面全裸的镜头多了点,

2. 突然所有的中国电影都一个调调:画面漂亮内容乏味。

3. 中国导演靠政治意象向西方电影节和影评人献媚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继续阅读“看上去是挺美的,虽然正面全裸的镜头多了点”

兄弟你为什么这样红

我最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兄弟》卖得这么火,为什么余华突然这么红?《兄弟》下册出版后仅仅几天,上海文艺出版社一向美丽温顺的责编在电话里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对我说:给媒体的书也没有了,一本都没有,三十万本全都被抢光了,新一批正在加印。别的书?别的书现在管不了了,我们现在就全力忙这一本!

因为有上册的畅销,下册的热卖在意料之中。可是,上册又是怎么畅销起来的呢?去年出了那么多的长篇新作,莫言的铁凝的王蒙的史铁生的还有五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没一个火成这样的。除了《兄弟》浅显易读之外,我觉得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几年《活着》的盗版DVD广泛流传,使广大艺术青年及伪艺术青年有机会一睹这部至今未在国内公映的片子,更使“余华”这个品牌建立了良好的口碑。 继续阅读“兄弟你为什么这样红”

罗马三十年

1970年的圣诞夜,纽约“小意大利区”著名的小混混罗伯特·德尼罗打扮得衣冠楚楚前往一个主要由文艺界的朋友参加的派对。

众所周知,派对是一个泡马子的好地方,事实上这晚小罗本来也是打算带个妞回家的。但是他的计划很快泡汤了,因为一个不知趣的家伙硬是把他拖过去跟一个叫马丁·西科塞斯的人聊天。

聊了几句才发现,两人之间的共同点还挺多。他们同样出生于1943年。小马也是意大利后裔,他从小生活的王子大街离小罗的势力范围扫帚大街仅仅两个街区。两人上同一间小学,去同一家咖啡馆,此前却不停地向左走向右走,从未有机会相遇。 继续阅读“罗马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