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笔记(3)

回到北京已经第九天了,可是还有很多的地方没有去看,很多的朋友没有联系。

这不是一个健康的回归方式。理想的情况下,应该走走从前熟悉的大街小路,和朋友坦诚地聊天,或者干脆自己一个人找个角落安静地细细地点滴品味。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每天奔波着去建材市场,见缝插针地安排个饭局,到哪里都是打着车匆匆来去——北京只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人潮车流和宽阔柏路。 继续阅读“回乡笔记(3)”

回乡笔记(2)

适应/不适应

在纽约见惯了某些同胞们口沫横飞地讲述回国时看到的国人种种不文明的举止。遇到这种话题,我一般只好保持沉默。

同样地,北美留学生论坛“未名空间”上,经常有人惴惴地发帖问回国是不是会不适应,也让我觉得有点滑稽。生于斯长于斯二十余年,来到异国他乡都能适应,怎么再回去反而就不能适应了呢? 继续阅读“回乡笔记(2)”

沉潜

每隔一段时间看自己之前写的东西,都会为其中的轻浮或恣情或稚拙感到面红耳赤。那些艰难蝉蜕中的反复,画出任性尴尬的曲线,每一笔都丈量着与标准之间的距离。

而我的理想是,不放纵欣喜与哀伤,写简洁不嘈杂的文字。

让人失望的金球奖

刚刚看完了金球奖颁奖典礼,《贫民窟百万富翁》成为最大赢家。虽然并不出人意外,可是从一些私人的情感出发,还是觉得有点失望的。《贫民窟百万富翁》当然应该拿奖,这没有异议,也不能不说不恰当。之前向朋友推荐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说,这是我2008年看过的最好看的电影。所谓好看,是说其电影语言有冲击力——独出心裁的结构设置和叙事方式,一环扣一环地吸引人看下去,这是这部电影的最大亮点;而在摄像机镜头的运用、画面的切割,乃至声音与画面的配合等许多方面,同样也是可以作为例子写进教科书的。

但是把这些剥开,无非是一个孟买底层少年在印度急速城市化过程中关于自身非典型成长过程的一些支离破碎的记忆。而如果能够把这部电影如此还原,那么我们会发现,故事本身不但平常,而且还可能有一些漏洞。两个儿时伙伴在分隔多年各自长大成人之后还能保持如此执著的热爱多少有点牵强,而那个作为反派形象出现的配角在最后突然的觉悟、冒着自己生命危险把女主角放出去找男主角的戏码更是突兀(果不其然,他很快被比他更坏的坏人打死了……是不是很像80年代港片的情节?),而最后男女主角重逢的一幕也有那么点宝莱坞的俗套。 继续阅读“让人失望的金球奖”

本年度最唯美的电影

微光(Twilight)是本年度最唯美的电影。

微暮又炫目的光,穿过森林和草地,穿过林梢和风端,穿过他和她的心里。照亮阴郁的福克斯小镇。照亮她的17岁和他永远的17岁。

电影院里乌压压一片全是女中学生。平均每十分钟尖叫一次。不难想象原著小说的畅销程度。 继续阅读“本年度最唯美的电影”

旅行,从弗吉尼亚开始

纽约不是美国,这是刚到纽约的时候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之一。这么说的纽约人,语气里透着典型的纽约式自豪。那有点类似上海人对于外地人或曰乡下人的优越感——当然,少了点鄙夷,更多的是善意的提醒。哥大给新生开的课里面,就有一门叫“New York as a Foreign Country”——对于那些来自small town America的人来说,这个光怪陆离的大都市,可能的确像是另一个国家那样陌生。倒是我们这些有过都市生活经验的外国人,并不觉得纽约与北京、上海、香港有什么不同。 继续阅读“旅行,从弗吉尼亚开始”

选后第二天

一切都没有变,可是一切都变了。早上走在曼哈顿街头,仿佛能够感觉到一些微妙的躁动蕴藏在空气里。那种气氛,有点像是中国大年初一的早上,大街上静悄悄的,可是能够闻到刚刚过去的除夕夜残留下来的期待和激动。

当然,这不是一年一度的除夕,而是一百年才出现一次的质变,这个国家刚刚经历了以后将注定在历史书中被一遍一遍提起的历史性时刻。 我并不是一个奥巴马的支持者,在纽约这个民主党人占90%的深蓝州,很多时候身边狂热的奥粉们对老马侃无休止的嘲笑甚至让我感到反感。但我很愿意努力去喜欢上这个像摇滚巨星一样有号召力的年轻政客。 继续阅读“选后第二天”

不老

喝了很多酒,跳了很多舞,和很多人说你好。最后兜兜转转回到床上,安稳地睡到日中。很久没有这样开心。但愿40岁时,你我还可以这样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