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屠杀的历史

大规模的自相残杀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触目惊心的事件。不幸的是,直至今天,在世界许多地方,人类之间的自相残杀仍然在发生。曾经在哈佛大学任教的政治学者Daniel Jonah Goldhagen的新书「Worse Than War」,副标题是「Genocide, Eliminationism, and the Ongoing Assault on Humanity」,全面探讨了屠杀产生的社会和政治根源。

Daniel Jonah Goldhagen可说是关于大屠杀的专家。他之前的两本书写的都是这个主题,其中一本就叫《大屠杀》「The Holocaust」。在另一本书《希特勒顺从的侩子手们》「Hitler’s Willing Executioners」里,他认为出于一种反闪族的清洗主义心理和文化传统,普通德国民众不但对希特勒的屠杀心知肚明而且抱支持的态度。这本书1996年出版后在德国和美国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继续阅读“大屠杀的历史”

美国妇女运动的惊人旅程

如果你第一次乘坐大陆、达美、美联航或任何一家美国航空公司的飞机,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飞机上年轻貌美的空姐屈指可数,满眼望去尽是丰乳肥臀的美国中年大妈呢?

其实,这很好解释。因为美国有严格的反歧视法律,招工时不允许针对身高、体重、年龄、性别、种族、性倾向等进行限制。求职者的简历里不会列出这些内容,用人单位也不可以去询问这些信息,否则就有歧视的嫌疑。所以,在美国选空中乘务人员,断断不可能像在中国一样,要求身材妖娆、相貌姣好的青春嘉丽。 继续阅读“美国妇女运动的惊人旅程”

机器替身 中规中矩

如果你期待在「机器替身」(Surrogates)里找到「黑客帝国」那样的悬疑推理、脑力激荡、哲学思考乃至宗教启迪,那你一定是会失望的。这只是一部没有什么野心的、中规中矩、普通朴素的科幻电影,不会带来惊喜、但也不会让你骂娘。

反映在票房上,「机器替身」也同样表现得中规中矩、毫不冒进。上周五首映以来,首周末全美票房总收入只有区区1500万美元——对于一部制作费用高达8000万美元的大片来说,这实在不能算是个好成绩,估计迪斯尼要皱紧眉头了。「机器替身」的攻城乏力,也间接帮助索尼公司已经第二周上映的「多云,有时有肉丸」以2460万美元坐稳周末票房排行榜的首位。多数电影第二个周末的票房收入会比首周末下挫50%以上,但「多云,有时有肉丸」的票房同比仅下降了19%。 继续阅读“机器替身 中规中矩”

热闹的美国选举

这几天,我们办公室里的小秘书戴安娜一直在烦恼一件事,在市议会的选举中她该投谁的票。

戴安娜是南美小国哥斯达黎加人,她的父亲是联合国系统的工作人员,由于工作关系在世界各地频繁迁徙,因此只有25岁的戴安娜却曾经在8个国家生活过。最后,她和她的丈夫、哥伦比亚人胡安定居在了纽约——在纽约,这个世界的首都,人们来自这个星球的每一个角落,有着各种各样丰富的经历,戴安娜这样的背景,其实并不少见。

继续阅读“热闹的美国选举”

数字迷恋症及其传播

国人对数字的迷恋正在逐渐传染给全世界人民。9日NBC早间新闻节目「今天」里,两位主持大妈就兴冲冲地谈起2009年9月9日是个幸运的日子。其中一个以权威的口吻介绍,中国人喜欢这一天,日本人不喜欢这一天(不知是真是假)。

不过,她们并不知道中国人热爱数字9(以及8)的原因只是因为谐音讨口彩,因此也没有提到寓意长长久久的这一天在许多中国城市引发了结婚潮

继续阅读“数字迷恋症及其传播”

一幅让纽约人愤怒的海报

随着时间的流逝,911或许不再是纽约人的日常话题,但它给这座城市带来的隐痛永远不会消失。不是纽约人,就很难理解。

在911事件8周年前夕,一幅影射911的广告再次触痛所有纽约人内心深处的伤口。这幅由巴西DDB广告公司为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制作的环保海报,以一种令人震惊的麻木夸张地重现了911的情形。画面上,数十架飞机正从四面八方冲向高楼林立的曼哈顿下城,它们共同的进攻目标正是现在已经不复存在的世贸双子大楼。海报上的文字说明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为“2005年东南亚海啸造成的死亡人数是911死亡人数的100倍”。

继续阅读“一幅让纽约人愤怒的海报”

寄出你的秘密

Post Secret是一个由网友通过邮寄明信片来分享各自秘密的博客。要参与其中很简单,只需选一张明信片,把自己的秘密在上面写下来或者画下来,然后匿名邮寄 给博客的创办人Frank Warren,由他发布到博客上。

我这里选登的一张明信片,上面写着“I secretly wish my father would come to my wedding. Just to prove he hasn’t really been dead for 17 years”,意思是“我暗中希望父亲能来参加我的婚礼,告诉我他17年前其实没有死。” 继续阅读“寄出你的秘密”

加了糖的青春残酷物语

1987年10月19日,这是一个在现代经济史上被称为“黑色星期一”的日子。当天道琼斯指数一路下挫,到休市时暴跌22.62%。这超过了1929年10月29日纽约股市暴跌的纪录,损失的市值几乎相当于当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八分之一。此后,全球主要股市全面下泻,引发金融市场恐慌,并由此开始了一波世界经济衰退。

那一年的夏天,James Brennan (Jesse Eisenberg)从大学毕业了。电影开头的画面里,背景里的电视机屏幕上,里根总统正在发表讲话,但James并没有理会——那时年轻的他,还不知道尚未全面开始的经济危机已经对他的生活产生了影响。一直到晚饭的时候,母亲神情严峻地告诉他,因为父亲被调职,家里收入锐减,没办法出钱给他去实现暑期到欧洲旅行的计划了。更糟糕的是,他还必须要打工为自己到哥伦比亚大学(他想要读的是新闻系,哥大新闻系全美排名第一)读研究生的梦想存钱。很快他的理想在现实面前撞得头破血流,读比较文学的他,在世道低迷之下,在他的家乡——散发着颓旧味道的老工业城市匹兹堡,根本找不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最后,他不得不屈尊在一个叫Adventureland的破败游乐园打工。如同今日金融危机笼罩下的美国人一样,刚刚从大学毕业的James突然被逼着要面对生活的残酷与无情。 继续阅读“加了糖的青春残酷物语”

偶像电影 青春制造

不知道这是不是Zac Efron的最后一部青春片——当电影里的Mike在魔力的帮助下重返17岁时,银幕外面的Zac Efron正在忙着高调地从男孩变成男人。除了在当红脱口秀节目Saturday Night Live发表成长宣言以外,这个来自加州的80后小帅哥还频频在时尚媒体亮相。在给Interview杂志4月号拍的一组照片里,他和一个半裸女模特在泥地里混斗在一起,风格狂野率性。而到了GQ,他又摇身一变成为穿Dolce & Gabbana真丝正装的雅皮贵公子。这是每一个逐渐长大的童星奋力完成的蜕变。虽然现在还难以预言Zac能否成功完成360度转身然后在落地时站稳,但是他应该不会变成Mike那样在37岁时仍然一无是处的loser——至少,那些在电影院里屏息尖叫的少女粉丝们不会同意。 继续阅读“偶像电影 青春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