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

这次到上海,悄悄地潜伏,几乎没有告诉任何人,就想一个人静静地在这个城市呆着品品味道,不想走马灯一样地见人。

先吃了小杨生煎和西北郎烤串,然后又在一家港式甜品店吃了杨枝甘露。可是仍然意犹未尽,这条街上好吃的东西太多了,真所谓胃到用时方恨小。

一条吴江路,一半是草根味道十足的小吃街,另一半又是光鲜亮丽的食街,真奇妙。

这样熙熙攘攘,市井的上海,真好。

上海

到上海的飞机又是一番反复,晚点换航班再晚点。此次出行诸多不顺,截至目前与我发生关系的共有5个航班,其中4个都出了问题。

到虹桥已经是6点。坐着车在内环高架上,看华灯初上,万家灯火,总不如北京那般荒芜,就想,上海,也还不错。

我差点忘记了,我曾经那么喜欢上海。五年没来,都淡忘了。

北京

打一辆车,向南,向南。过了长安街,街景便有些凋敝,有那么一些节点,恍然让人觉得到了某个小县城。

可是,再陈旧,这仍是北京,无边无际的北京。

在曼哈顿的许多角落,甚至是在隔了一条哈德逊河的 Jersey City,只要一抬起头就可以看到帝国大厦。曾经有七十多年,从建成之后一直到现在已经不复存在的世贸大厦拔地而起,帝国大厦一直是全世界最高的建筑,即使在今天也仍然是纽约的地标。 继续阅读“北京”

伊妹儿的暴政

数年前,当互联网刚刚开始走进寻常百姓生活的时候,对互联网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心的中国人,出于善良的愿望给Email起了一个诗意得有点矫情的译名:伊妹儿。但是阴差阳错,尽管每个人都有一个甚至好几个伊妹儿,但大多数中国人对伊妹儿的感情始终是处在一种可有可无的替代状态。中国人依赖于手机、短信和即时通信软件,独独对伊妹儿却产生不了依赖。如果是不那么着急的事,中国人一般会使用短信、QQ和MSN,真有要事,那肯定是抓起电话直接联络。

美国人却不一样,在电话、短信、即时通信软件和电子邮件的阶级体系中,电子邮件绝对是排在第一位的首选通讯工具。不管事情轻重缓急,美国人都喜欢发电子邮件。与此同时,快速及时地回复电子邮件,也成了一种社会礼仪。许多人在收到邮件后通常会在几个小时之内就回复;如果一天还不回复,就有点近乎失礼。 继续阅读“伊妹儿的暴政”

音乐会

卡内基音乐厅正在举办的中国文化节长达3个星期,几乎每天都有演出。上个星期,收到我亲爱的教授Alisa的电子邮件,告知她有其中一场演出的票,但因为要和老伴儿回芝加哥老家,所以可以把票给我。

演出是在周一晚上,由于有两张票,叫了同事Diana一起去。音乐会共有5个曲目,全部是中国作曲家的作品——陈其钢、陈怡、盛宗亮、郭文景和周龙,演奏者则是参加卡内基音乐厅和世界顶级艺术名校纽约茱莉亚学院合作举办的一个音乐研究生项目的学生。 继续阅读“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