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对言论自由的袭击,这是对全人类的宣战

《查理周刊》的编辑和漫画家被极端恐怖分子屠杀,震惊了全世界。在全巴黎,全法国的每一个城市,全欧洲的城市,以及全世界的许多城市,从尼斯到柏林,从伦敦到斯德哥尔摩,人们走上了街头,表达他们对遇难者的哀悼和致敬,以及对恐怖分子的愤怒。

这是在法国城市图卢兹的集会。 继续阅读“这是对言论自由的袭击,这是对全人类的宣战”

在他们的战友被屠杀以后,更多的漫画家拿起了武器

《查理周刊》的漫画家被恐怖分子杀死以后,全世界许多漫画家都在推特上发表了自己的作品,表达自己对恐怖分子的声讨,和将继续用铅笔作为武器来战斗的勇气。

有人把这次巴黎攻击比喻成911事件,只不过这一次,漫画家手中的笔成了被攻击的目标。 继续阅读“在他们的战友被屠杀以后,更多的漫画家拿起了武器”

南法的夏天(1)亚维农

从纽约出发,经过法兰克福转机,最后到达巴黎的时候,已经是傍晚5点多了。我们拖着行李,匆匆走到戴高乐机场另一侧的火车站,跳上了欧洲铁路局南下的高速列车。

火车在法兰西平原上奔驰,车窗外面,大片大片鲜亮明晃的颜色,鲜绿的是树木,土黄的是麦田。这一切,唯美得像印象派的画作,让我们不时地发出赞叹。旅行,从这一刻,才真正开始。 继续阅读“南法的夏天(1)亚维农”

南法小城亚维农

从纽约出发,经过法兰克福转机,最后到达巴黎的时候,已经是傍晚5点多了。我们拖着行李,匆匆走到戴高乐机场另一侧的火车站,跳上了欧洲铁路局南下的高速列车。

火车在法兰西平原上奔驰,车窗外面,大片大片鲜亮明晃的颜色,鲜绿的是树木,土黄的是麦田。这一切,唯美得像印象派的画作,让我们不时地发出赞叹。旅行,从这一刻,才真正开始。 继续阅读“南法小城亚维农”

两段人生 一种暗喻

一个在木偶剧团工作的巴黎少妇,用她的声音诠释中国元代杂剧《张生煮海》的故事。一个来自北京的中国女留学生,却痴迷于一部1956年的法国电影并试图用自己的摄像机在今日的巴黎再度捕捉相同的意象。侯孝贤2006年拍摄的法国电影《红气球之旅》,两位女主人公互为回文一般的两段人生,似乎是导演对今日世界的一种暗喻。

不管这种设置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插柳,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走出台湾的侯孝贤,在放下心中浓厚的台湾情结之后,不可避免地开始自觉不自觉地 面对不同文化的冲撞。但这也许并非出自导演本意的思考,并没有得到任何发展的机会,也不属于这部电影讨论的话题。当镜头下的巴黎街景和寻常人家的日常点滴平缓地铺开,淡如纯净水的基调里,还原出那个影迷们熟悉的侯孝贤,那个深受小津安二郎感染的侯孝贤。宋芳和朱丽叶·比诺什之间,不可能发生什么冲突,否则,那就不是侯孝贤,而是李安了。她们只是碰巧,流到一起的两滴水,又碰巧,流到了侯孝贤的镜头里。 继续阅读“两段人生 一种暗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