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见过这么有趣到让我激动的东西了

今天被任天堂推出的这个叫做 Nintendo Labo 的小玩意儿刷屏了。

昨天任天堂就在官网上预告要推出他们旗下 Switch 游戏机的新玩法,吊足了大家的胃口。到了今天早上北京时间7点,视频发布,全世界一片哗然。 继续阅读“很久没有见过这么有趣到让我激动的东西了”

100个法国人联名反对,他们错了吗?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欧洲100多位知名女性公众人物发公开信批评#Metoo运动的新闻。联名签署公开信的有艺术家、医生、记者和性学家,其中大部分是法国人。

最著名的签名者是法国传奇女演员凯瑟琳·德纳芙(Catherine Deneuve),她今年75岁,在法国影坛有着崇高的声望。 继续阅读“100个法国人联名反对,他们错了吗?”

巨婴都是被养出来的

安徽合肥那个为了等老公而拦着高铁不让走的女乘客,我倒也不太同意把那个女乘客简单地定性为漠视规则和不尊重规则的人。

我相信以她身为教师的身份,一定知道规则的重要性,一定也曾经在课堂上谆谆告诫过自己的学生们过马路要看红绿灯,上课要遵守课堂纪律。 继续阅读“巨婴都是被养出来的”

没有一个地方比法拉盛更懂中国人的乡愁

去过纽约的中国人一定都知道法拉盛。这是纽约最大的华人聚居区,从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移民大量涌入定居在这里,很快无论是人口还是规模都超过了有100多年历史的曼哈顿老唐人街。走在这里的街道上,感觉就像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大陆小县城,除了这里的店招牌都是中英双语,就没有太多的区别了。

和纽约其他地方一样,法拉盛有很多直接用数字序号命名的路。法拉盛的市中心有一条40路(40th Road),一个星期前,这条街上死了个女人,从临街的窗里跳下来,摔得满脸都是血,说是在四楼做“那行”的按摩女,说是警方扫黄时本想逃跑却慌不择路,说是来自中国东北,名叫CiCi。 继续阅读“没有一个地方比法拉盛更懂中国人的乡愁”

中国人是不需要隐私的?

前阵子的虐童事件里,据说有幼儿园的老师曾经恐吓小朋友说,“我有一个长长的望远镜可以伸到你家里来,你做什么说什么我都知道”。这句邪恶的话别说是小孩子,就是成年人听了大概也不免心中一凛,因为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更甚于人身被控制或者身体被伤害的恐怖——它想要操控和摆布的是我们生活和思想的全部。 继续阅读“中国人是不需要隐私的?”

为什么今年的时代年度人物选择了这样一群人

昨天《时代》周刊公布了今年的年度人物。和往年不太一样的是,今年被选上的 Person of the Year 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大部分是女性,其中也包括一部分男性。

这个群体,有名有姓有迹可循有媒体报道的可能有几十人几百人,还有更多外界无从知晓的,可能有成千上万,几十万,乃至几百万。 继续阅读“为什么今年的时代年度人物选择了这样一群人”

这是人类最让人动容的真实时刻之一,值得你一再回味

这个星期,美国媒体都在撰文纪念一位伟大的女性,罗莎·帕克斯 (Rosa Parks)。

连特朗普都一改往日的风格,在推特发了一个一本正经的视频讲话,盛赞她的勇气。 继续阅读“这是人类最让人动容的真实时刻之一,值得你一再回味”

再愤怒,也要分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谣言,哪些是有待确认的传闻

不是在为三种颜色和管理部门开脱。

我也很愤怒。

或者更确切地说,不是愤怒,而是一种彻骨的冰凉,深深的无力,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绝望感。

有一个家长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孩子为什么不敢说,因为老师说,我有一个长长的望远镜,可以伸到你家里来,你做什么说什么我都知道”。

微博上有人说,“如果真的有长长的望远镜, 我希望你能教孩子们用它看星星。”

一开始看各种新闻和评论文章的时候,我大体还能保持冷静。但是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一下子崩溃了。

这样的言语恐吓和心理摆布比身体上的施暴更可怕更残忍,因为孩子身上的伤口和针眼能很快愈合,但他们感受到的心理阴影和恐惧记忆可能是终生难以磨灭的。

可是在愤怒和难过的同时,网上各种耸人听闻的离奇说法,同样也让我感到很气愤。这些说法虽然流传很广,但追踪最初的出处,大多只是一个来源可疑任何人都可以在几分钟之内PS出来的微信截图。

也许最初捏造和跟风传播这些说法的人以为,闹得越大,愤怒的情绪越高涨,就越能让事情得到解决。

其实恰恰相反,谣言会被证伪,损害本来确凿的那部分事实在大家心目中的可信度,更有可能授人以柄,让人浑水摸鱼模糊了事情真正的焦点,最终反而无助于事情的解决。

所以,我们的愤怒,一定一定要基于事实。

微信群里和朋友圈上看到的说法,不要急着转发,一定一定要分清楚,哪些是已经确认的事实,哪些是经不起推敲的谣言,哪些是尚未得到证实的传闻,哪些是添油加醋的夸张,哪些是纯粹的情绪宣泄。

怎么区分?其实很简单,看两样东西,一靠常识推断,二看来源出处。

有出处的,谁说的话、谁爆的料,有名有姓,他会为自己说过的话承担责任,所以可以放心转发。

我在做记者的时候接受过的最宝贵的职业训练,就是交叉求证。写报道的时候,任何一个容易引起争议的内幕消息,编辑都要求至少有两个以上可信的信源。把一个人说的话,拿去问另一个人,是不是这样?这就是交叉求证。

如果不能找到另一个人去证实,那即使是再劲爆的猛料、再有轰动性的独家内幕,也不能写在报道里。

像《纽约时报》、《纽约客》这样的媒体,甚至要求文章里引用的话都必须写上说话者的真名真姓,像中文媒体那样动不动就是“某人说”、“某先生说”,是绝对不允许的。

即使有时候因为受访者出于安全考虑不愿意公布名字,报道里可能会以“匿名者“代替,但报社内部的事实核查编辑一定会再去确认这些匿名者真实存在,而不是记者自己的凭空捏造。

一家媒体常年累月地遵循这样的标准,它的公信力自然而然就建立了起来,所以权威媒体的报道,对于我们读者来说是可信的。

至于网上流传的出处不详的截图,或者莫名其妙的自媒体公众号文章,那就最好别转。

具体到这次的事件,我总结一下目前可信度比较高、基本可以认定的事实是:

1、至少有两个男孩和一个女孩被全裸罚站,身上什么都没有穿。

出处是其中一个家长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视频。据这个家长说,好几个不同的家长问了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这么回事,这些孩子的说法都一样,三个被罚站孩子的名字也都完全吻合。

2、至少有八个孩子被老师注射不明液体。

这是另一个自称赵女士的家长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的。她发现自己的孩子身上有针眼,孩子说是刘老师打的,她又问了其他家长,证实有八个孩子都被打针。

今天PingWest的报道也提到,有家长带孩子去民航总医院做检查,诊断结果显示孩子身上确实存在“陈旧性针尖状出血点”;有的孩子的针眼在屁股上,有的在腿上,有的在腋下;有的孩子身上被扎了13个针眼;所有被打针的孩子,都出自国际小二班。

3、有孩子被喂食了小药片。

有视频显示,家长拿着药片问小孩手里的药片是什么味道,孩子说,“是白色的味道”。

4、有身份不明的“医生”以给孩子检查身体的名义实施猥亵,脱光自己和孩子的衣服,还让其他孩子在场围观。

这个说法的其中一个出处同样是赵女士。她在询问孩子身上的针眼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孩子说,有“爷爷医生”和“叔叔医生”给小朋友们检查身体,“前后都有小朋友,小朋友光溜溜的”,“叔叔也光溜溜的”。

赵女士找了孩子的爸爸,让孩子模仿当时的情形。结果孩子让爸爸把衣服裤子全部脱光。

不过赵女士的孩子没有被猥亵,只是在场围观;目前也没有消息证实实施猥亵的“医生”到底是谁。

5、长期对孩子们实施言语恫吓。

除了上面那句让人心碎的“望远镜”,孩子们还曾经被威胁“不听话就扔到垃圾桶里”,“不听话器官就没有了”。

以上,就是目前可以确认的事实,虽然不能保证完全真实,但大致上是靠谱的。

至于其他那些传闻,比如说幼儿园带嫖客去挑选小男孩小女孩,出处都只是微信群聊天截图,至少从目前来看无法证实。甚至其中一名家长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有一名小男孩肛裂,我觉得可信度也不是很大,因为这名家长表明他也只是听说。

再愤怒,也请分清事实、传闻、谣言、夸张和情绪的区别。

顺便说一下,今天看到很多人都在说“善良限制了我的想象力”。我觉得这句话特别可笑,限制你的想象力的从来不是善良,而是你过往的自私。

以前你觉得那些事情、那些遭遇悲惨的低端人群离你很远,发生在遥远的乡村,或者城市的边缘,你觉得可以明哲保身,继续做自己的中产阶级美梦。可是事实证明,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你不是无法想象,你只是选择了忽略。

继续阅读“再愤怒,也要分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谣言,哪些是有待确认的传闻”

陈冠希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陈冠希在纽约大学的演讲很多媒体都报道了,可惜的是很多地方摘出来的内容、乃至标题,都在刻意强调陈冠希这个加拿大华人的爱国心,简直要把他塑造成爱国华侨企业家的典型。可是这样的编辑操作舍本求末不说,而且恰恰背离了陈冠希最想表达,也是他的演讲里最核心最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观点。

没错,陈冠希的确讲了自己创办的鞋子品牌如何争取到和耐克的合作,努力让耐克改变了“中国制造”意味着低劣质量的看法。可是他的重点,并不在于要向世界证明“中国制造”也不差,更不在于宣扬自己如何让“中国制造”扬眉吐气为中国人争光。 继续阅读“陈冠希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怎么对付特朗普?哄他,哄他,哄哄他……

这次特朗普的亚洲之行,所到之处莫不受到热烈的欢迎。中国的情况就不说了,就连日本韩国这两个美国的传统盟国,对特朗普的接待都是超出常规的高规格。

比如说在日本。安倍晋三原本就是特朗普的知名头号迷弟,当初特朗普刚当选,他就迫不及待地送上礼物,一根金光闪闪的金色高尔夫球杆——因为他知道特朗普喜欢金色,又爱打高尔夫。 继续阅读“怎么对付特朗普?哄他,哄他,哄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