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万人的冰岛进世界杯了,中国可以学什么?

明年俄罗斯世界杯的参赛队伍正在陆续产生,如果你关心体育新闻,一定知道冰岛足球队在昨天欧洲区预选赛的最后一轮里击败科索沃,以小组第一的身份昂首出线。

几乎所有的外媒在报道这个新闻的时候都着重强调了这么一点:冰岛全国总人口只有33万多一点,是有史以来参加世界杯的国家里人口最少的一个。

1、

说到足球,说到世界杯,总难免让人想起国足,毕竟中国足球给我们留下了太多一言难尽的苦涩回忆,毕竟除了2002年,我们一直是参加不了世界杯的国家里人口最多的一个……

今天美国队意外输给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惨遭淘汰,网上有评论说“在不参加世界杯这件事上,中美两个超级大国终于取得了一致”。

而冰岛足球创造的奇迹,则是一个超级小国的胜利。

论面积,冰岛的国土只有10万平方公里,只相当于中国最小省份之一的浙江省,而且其中大部分还是不适合居住的火山地貌。论人口,冰岛更是只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小县。

因为接近北极圈,苦寒之地加上极夜现象,外面又冷又黑,一年只有四个月时间适合户外活动——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这个国家都不像是能够在足球上取得成功的样子。

2、

在去年的欧洲杯上,冰岛就已经震惊了世界。他们在预选赛两次击败荷兰,1/8决赛里淘汰了英格兰,让英格兰主教练黯然辞职。英国人无奈地自嘲说,英格兰居然被一个火山比职业足球运动员还要多的国家打败了。

当时还有一个流行的段子说:冰岛人口332529人,其中女性165259人,18岁以下的男性40546人,35岁以上男性82313人,再减掉因为太胖、生病、残疾、忙着捕鲸、忙着放羊、忙着剪羊毛、忙着监测火山和地震等等,剩下的刚好能凑齐一支足球队所需要的23人。

33万人的冰岛进世界杯了,中国可以学什么?

撇开段子不讲,现在的这一支冰岛队,的确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们的主教练是一名兼职牙医,有空的时候还经常回自己家乡的小村子里给病人看牙齿。

他们的队长在踢足球前曾经是一名手球运动员。顺便说一下,冰岛的手球队早在8年前的北京奥运会上已经创造过历史拿了亚军,让冰岛成为了历史上拿下奥运奖牌的最小国家。

他们的守门员因为踢球收入无法养家糊口而业余兼职当导演拍MTV和广告,导演生涯最辉煌的一刻是在2012年帮冰岛拍了一支MTV参加了2012年的欧洲歌唱大赛,最后获得第20名。

3、

五年前的2012年,冰岛队的世界排名是131位,比中国队还要差很多。而现在,他们的排名是22位。这样的蹿升速度,有如火山喷发。

这次的世界杯预选赛,冰岛所在的小组并不弱,但十场比赛下来,他们7胜1平积22分,力压克罗地亚、土耳其和乌克兰三支欧洲强队。他们的最终出线,可以说没有任何运气的成分,也算不上冷门,完完全全是实力的体现。

巧合的是,四年前的上一届世界杯预选赛,冰岛正是因为输给克罗地亚而失去了出线的资格。世道有轮回,这一次他们把克罗地亚挤到了小组第二,让克罗地亚只能去参加附加赛。

这样一个只有30多万人、一年只有四个月时间适合户外活动的国家,这样世界排名只有131名的超级鱼腩,是怎样在短短五年的时间里脱胎换骨蜕变成强队的呢?

足球是人踢出来的,是集体运动。冰岛足球之所以能够崛起,是因为拥有一批有实力的足球运动员。

要培养一批有实力的球员,光靠球员自身的天赋和努力还不行,背后必然有一套运行有效的机制,需要倚靠制度性机构性的力量。

缺乏好的制度和好的环境,即使偶尔有天才球员灵光乍现,最终也会沉寂。

去年欧洲杯英格兰队被冰岛队淘汰后,英国举国震惊,很多英国媒体都派记者去冰岛采访,探寻冰岛队崛起的秘密——英国这样的老牌足球强国,反过来要向冰岛取经。

其中英国《卫报》的一篇报道我印象很深,文章详细介绍了冰岛足协如何建立了一个运行有效的机制,最终成功地培养出了一代足球人才。

4、

2000年,冰岛足球正处于低谷。当时冰岛足协决心振兴本国足球,于是推出了一个野心勃勃、不计成本的疯狂计划。

这个计划选择的切入点是青少年,所谓足球要从娃娃抓起。

冰岛足协一共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修建室内足球场。冰岛不是常年苦寒极夜没办法在室外踢球吗?那就在室内训练呗。

2000年,第一座室内球场落成。现在,冰岛一共有7个大型的、符合正规比赛标准的室内球场。

此外,冰岛足协还出钱在全国每一所中小学附近购买土地,修建小型的球场。这样的小球场,一共建了150个。

33万人的冰岛进世界杯了,中国可以学什么?

无论大小,每一个球场都有良好的灯光照明和其他必备设施,有人造草皮,有供暖系统。

这些球场免费向大众开放。有了球场,原本就热爱体育运动的冰岛孩子对足球就有了热情。全冰岛的孩子都把踢足球当成业余爱好,很多孩子从三四岁就开始了训练。

33万人的冰岛进世界杯了,中国可以学什么?

每天下午,学校的校车把低年级的孩子们送到这些球场。等小孩子们玩够了之后,高年级的学生开始轮换上场。到了晚上6点,成年足球队再接着踢。

不同年龄的足球爱好者们,因此也有了很多互动和交流的机会,形成了一种“社区式”的交流氛围。《卫报》那篇报道里,记者在字里行间对这样良好的氛围充满了羡慕。

现在这一支冰岛国家队的球员,都是从小在学校的室内球场里训练成材的,他们因此被称为“室内的一代”。

5、

冰岛足协做的另一件事,是培养教练。

从2002年开始,冰岛足协大幅度地降低了考教练证的门槛,缩短培训时间、减免培训费用;除了在国内大量开办教练培训班,还把国民大量送到英国等足球强国进行培训。

最重要的是,他们鼓励任何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感兴趣,都可以用业余时间当足球教练。

于是,整个国家的人都被动员起来去考足球教练证书,他们中有股票经纪人,有电梯操作工,有饭店服务生,有律师和理发师。

2003年,全冰岛没有一个人有欧足联B级教练证书。而现在,冰岛全国有563个欧足联B级教练,还有165个欧足联A级教练。

算下来,平均不到500个冰岛人里就有一个是欧洲足联认证的教练。而这个比例,在英国是1:10000。在人均拥有足球教练这个数据上,冰岛可能是全世界比例最高的国家。

按照欧洲足联的规定,拥有A级和B级教练证就有资格在欧洲各国的职业俱乐部和青年队里担任教练工作。

也就是说,冰岛的每一个孩子,从小就能接受高规格、相当于职业队教练水平的足球培训,即使是四五岁的孩子也不例外。这也就保证了他们从小就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而不会被野路子教练的三脚猫功夫误导。

现在,全冰岛一共有58人在欧洲各国的职业联赛踢球,此外还有23人在其他国家的青年队效力。

6、

就是因为做了这样两件事,冰岛的足球实现了腾飞。

《卫报》问了一个问题:冰岛足球的成功经验,能够在英国复制吗?其实我也同样感到好奇:冰岛的经验能够在中国复制吗?

冰岛足协修球场和培训教练的经费,来自于国际足联分配给各个会员国的比赛电视转播费用。《卫报》语带嘲讽地说,这笔钱在英国,可能要用于支付足协官员的高薪;而同样的职位,在冰岛的薪水要比英国低得多。

其中一个受访者说,“在英国,那些足协官员的自我极度膨胀,他们想要的是高薪厚禄。可是在冰岛,大家想的就是把足球搞好而已。”

要学习冰岛的经验,需要做大量的改变,可能不仅仅是足球方面的改变,更需要文化上的改变。

《卫报》的文章提到了冰岛人独特的国民精神——注重细节,专注持久地把任何一件事做到极致,直到死为止(It is an Icelandic trait to take some small task and essentially do it to death)。文章引用一个冰岛人的话说,“当冰岛人做一件事的时候,就会一直老老实实地做下去,有人会把这种习惯称为病态,有时候你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来。”

这种近乎病态的执着深藏在冰岛人的血液和基因里,可能来自于他们悠久的捕鱼传统——在海上捕鱼的时候,你需要有强大的意志忍受各种不便和不适,直到捕满鱼才能回家。

另一个文化上的不同,是冰岛社会的平等意识,这一点即使相比其他北欧国家,冰岛人也表现得尤其突出——所以国家队的主教练继续兼职去做一个小村子的牙医这样的情况才会发生。

据说C罗有一次到冰岛比赛,希望自己有一个独立的更衣室,但是冰岛人礼貌地拒绝了他的要求,因为冰岛是一个近乎偏执的平等主义社会,没有人拥有特权,因此也就没有VIP室。

所以,看起来只是简简单单的两件事,但可能也只有在冰岛这样一个单纯简单的社会里才能做到,别的国家根本无法复制吧。

拉斯维加斯之后,一切都不会改变

你可能已经知道了,就在几个小时前,拉斯维加斯发生了美国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枪击案,64岁的凶手从酒店32层向楼下参加露天乡村音乐会的观众扫射,目前已经至少造成50人死亡,200多人受伤。

在我写下这句话的时候——电视上的数字又更新了,最新的受伤人数已经达到至少400人。虽然不希望数字继续上升,但是考虑到音乐会现场有几万人,也许最终的伤亡人数还会变化。 继续阅读“拉斯维加斯之后,一切都不会改变”

不用羡慕美剧,中国的父母也可以很酷

前阵子做了一个征集,很多人都讲了父母对自己关心、支持和守护的故事。

看完,最大的感受是:中国的父母,其实也可以很酷啊。

曾经有一段时间,“中国式父母”是一个贬义词。在许多人的认知里,中国式家长代表着一种传统、保守的家庭教育。

比如说,中国家庭往往有比较鲜明的等级观念,父母不够民主开明,常常会对子女的个人生活做出很多限制,求学求职择偶择业各个方面都横加干涉,用自己的意愿雕琢子女的人生;

再比如说,中国的父母感情内向,很少会用直白的言语表示出对子女的关爱,两代人之间缺乏爱的表达,也缺乏感情的沟通。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美式的家庭教育。很多人最早观察到两种教育方式的不同,来自于20多年前的美剧《成长的烦恼》,再后来是这几年获奖无数的《摩登家庭》。那种父母子女平等如朋友一样的相处模式,都让我们大开眼界。

不用羡慕美剧,中国的父母也可以很酷

可是,你有没有发现:二十多年前中国人看《成长的烦恼》时带着很多羡慕的成分;二十年后看《摩登家庭》,羡慕的成分就少了很多,更多的是一种感同身受的共鸣。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其中一个原因,我想是中国的父母、中国的家庭也在不断地进化,不断地接受新的观念,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倾向于给孩子独立自主的成长空间。

这次征集到的留言,都是很好的例子——

很多父母不干涉子女的选择,让子女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过自己的人生。

1、@枣泥不是豆沙

最感激父母的地方,是即使观念隔着整个银河系,他们也不会阻止我做任何事。

2、@Mi

我跟我爸说我想过没有小孩的人生,我爸说,女性的解放和自由,就包括了女性可以选择不生孩子。其实他还是希望我有小孩的,可他能对我那么说,实在是很了不起,如宇宙般恢弘的大爱。

3、@陈兰Beth

“妮儿,没关系,就当是我们养了两个儿子”——因为长了一颗不安定的心,毕业后我决定在外闯荡又身无分文的时候,爸妈经常会说这句话,大概是我听过的最令人心安的话了。

4、@XINYI

自小爸爸不辞辛苦地接我美术班放学,给我当模特,几年,十几年,陪伴着我和我热爱的专业。

5、@梁晨

我的感激很简单——谢谢他们一直让我自己选择生活。在周围的朋友走在相亲结婚买房生子的康庄大道上时,我想在异国读博并最终选择读博。父母自始至终尊重我独自做所有的人生选择,我唯有感激。母亲说:“我早就知道我无法独占你,因为你是属于这个世界的。”

6、@苹果没有味道

初中毕业,同学很多去了中专或外出打工,我妈说:读高中! 高中毕业,同学大多留在省内,我妈说:去北京! 毕业了,同学很多去留学,我妈说:你也去!我和你爸不差辛苦这几年! 上班工作几年后成了老家人口中的大龄剩女,期间上门做媒的无数,我妈一概婉拒了:尊重她自己的想法!

妈妈做的每一个决定,现在看来可能不算什么,可对于当时的一位农村妇女,对于当时的我,是多么的了不起!感谢她给了我看世界的机会。

有些父母自己就过着很酷很可爱的人生。

7、@桃花

我妈很开放,从小性教育什么的都很好,对我是放养的,所以从小也挺独立。想做什么也会支持,年少轻狂,但是就把她经验告诉我,像父母,像朋友,像人生导师。

8、@露茜

我最感激的是他们从来都自顾自的活着,不大能有忧心忡忡的神经。于是,我长成了铁血丹心的女汉子。

9、@Xinxin

我妈总是没心没肺天生乐观算不算?有次我哭,她看着笑,是好意的嘲笑那种,我不知怎么的瞬间笑了,以后每当有不开心的都会想到她鄙视我的那个笑,就会好。

10、@Kris

妈妈和我说,我没法理解你的一些举动和选择,但我会接受它们所带来的结果和影响。我觉得我妈妈是这世界上最神奇的人。她会陪我去纹身,并且告诉我开心就好,为什么非要刻骨铭心才有资格被印在皮肤上。我们家没有自己的房子,因为她拿准备买房子的钱供我出国念书。她会和我说爱情会让你哭让你痛但你要永远相信爱情本身是很美好的东西。我爱妈妈。

他们也会和子女谈感情,做孩子的情感顾问。

11、@匿名

失恋后,在旁人面前强撑着,看到我妈实在忍不住哭了,说:我再也爱不上其他人了,我妈却说:你才爱了几个人啊。瞬间释怀。

12、@loki

和前任分手,老妈陪我睡了两个月,我流眼泪妈妈就抱着我帮我擦什么也不说,一直到我睡着。

中国父母表达情感的方式也许含蓄,但同样深沉。

13、@江欲行

妈妈来学校看我,吃饭的时候提起她们几个小姐妹互相说未来十年的愿望,说完别人的以后,我问她,她的愿望是什么。她说,希望能和我好好相处。

14、@青青

我上中专的时候有一年挂科过多,被迫转专业了,其实挺丢人的,我爸,从来不会跟我们表达温情的一个人,给我手写了一封信,有句话我一直记得并且会永远记得,他写“你一直是我最大的骄傲”。

15、@りじゅんれい

2016年春节,洗澡的时候煤气中毒晕在厕所,住了几天院,醒来后母亲对我说当时我晕倒的时候,父亲一边流泪一边抱着我喊着我的名字。我看了看身旁的老父亲,想象不出平时那么严肃的他也有脆弱的时候,平时不善表达情感的他可能比我想象中更爱我。

16、@易人~~

小时候,我们家是开小饭馆的,勉强支持生活。我和弟弟极少像其他孩子一样能吃零食。每当有客人提着蛋糕来我们家庆祝生日的时候,我和弟弟都会直勾勾地盯着看,甚至跑到包间门口看着人家吃。这个时候,我爸爸就陪着笑脸,请客人切两小块蛋糕给我和弟弟。暖心的是,没有客人拒绝。即使是那些满身刺青、言语粗鲁的小混混,也会笑眯眯地切给爸爸。等客人结账的时候,爸爸就会少收人家一点钱。

午夜偶然间梦到这段往事,爸爸小心翼翼陪着笑脸向客人讨要蛋糕的样子,被不断放大。

17、@Iris倪佳丽

我有些感冒在家躺着,让我爸帮我买感冒,他去药店把各种牌子的感冒药和消炎药都买了一遍。

18、@Vi微en

我只见过爸爸流过两次泪,一次是我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爸爸吃饭时喝着酒流泪说,以后我们要开始过聚少离多的日子了。第二次是婚礼那天,摄像师问爸爸有什么要对女儿说的吗,爸爸突然流泪说,爸爸祝你幸福。

他们在孩子面前总是显得很强大,很神奇。

19、@alana

我的母亲是典型的激情万丈、脾气火爆和勇敢好斗的狮女。在一次自驾游出行的路上遇到对头车蛮不讲理还停车谩骂,妈妈首先跳下车双手摊开把我和老公紧紧拦在身后,大喝一声“你们想干什么,有本事上来试试!”当时这声势、架势和气势震慑四方,老太太当场就让对方灰溜溜地开走了。这种保护和守卫也是最伟大的母爱!

20、@小馒头

最感激父母离婚的时候,妈妈强力争取到了我的抚养权,从家暴中拯救了自己和我。

21、@卢金雨

上大学前收拾行李,把整个行李箱塞满了衣服于是没有地方放别的东西了,妈妈把行李箱打开,一件件衣服铺平卷好,于是又多出好多空间放东西。

他们的爱,体现在很多很多的小细节里——都是大概只有中国父母才会做的事。

22、@伊大达

爸爸的银行卡密码是我的生日。

23、@图样图森破

一直以为我们家是那种“没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没事不联系的那种家庭关系。尤其是父亲。直到最近偶然看到父亲微信中,我的聊天是置顶。

24、@裴

每次妈妈来我家,早上起床我们都能享受到一杯温开水。

25、@μοον

我爸爱喝酒,好像越来越容易喝醉。有一次他跟朋友们说,“每次我喝一点点酒,电话里我女儿就能听出来。 ”

26、@菜椰椰_

我初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很抑郁,在看心理医生。当时还配了药,其实是很正常的药物而且我的抑郁并没有到抑郁症的程度,但是药瓶上写的很吓人,具体忘了,好像是适用躁狂症。我也一直很抗拒自己被这样定义,然后无意中发现爸爸把那三个字抠掉了。那是我印象里属于父亲的默默的温柔。

27、@和Darling吃西瓜

我家住17楼,每次坐电梯的时候,我都发现电梯是刚刚好停在17楼,一直以为是自己比较幸运,开玩笑地说有守护神或者天使在帮助我。后来有一次我和我爸坐电梯下到一楼之后,我发现我爸又进电梯重新按了一下17楼,就问我爸为啥要这样,我爸就说,这样电梯就又上到17楼了,你妈一会儿就不用等了,直接下来就行了。我也是笨,停了一会儿才反应上来,我的守护神就是爸爸。

28、@jamal

离婚礼还有十几天时偷听到爸爸跟小姨通话:“要不是所有人都得结婚,我可舍不得把她嫁出去……”对我而言其他内容都不重要了。

29、@nuenue

一年内被偷两个iPhone,第二次被偷后我公公婆婆说:“怎么老被偷,就买个便宜的手机用着。”我爸妈说:“买个最好的iPhone,钱我给你。”

 

他们总是把你守护得很好,自己去承受困难。

30、@陆陌

最感激我妈赔上自己一辈子为了给我个完整的家吧,尽管可能我并没有少受多少伤害,尽管长大的我也不赞成她这样为我牺牲自己,但她是在她的考虑下做出了她认为最不伤害我的决定,我没资格指责,我很感激。

31、@Fabrice

从高中时期一直到大学,特别喜欢滑板,这是一个所有配件和鞋都是易耗品的运动,如果不算鞋大概也要一千用来换板面。那时候一心也想成为一个被赞助的选手,这样就有各种滑板免费用,各种鞋子随便挑。有一次和几个小伙伴谈起这些想法的时候,一个朋友说:“你不觉得自己已经是赞助选手么?父母一直都在赞助我们从事这个运动!”

32、@不喝水

08年汶川地震,我在都江堰念小学二年级,学校垮了,妈妈找我找了一晚上,我还没有获救的时候,她一直找我一晚上翻了几百具尸体。那天晚上雨好大好大,我妈妈穿着一个路人送的老奶奶的衣服一直叫我的名字,等到20个小时后我被救出来,当时医生就喊“谁是”xxx”的家长,我妈妈跑过来的时候所有人都在鼓掌。

不止这样,我在医院住了差不多一年,她每天给我炖汤煮饭,当时才8岁心理上受了很大的影响,妈妈每天用从心理医生那里学的方法哄我入睡,还有陪我复健等等。 我不知道是作了什么孽要让我的妈妈为我付出那么多。

到了09年,因为照顾我太劳累而且以前的职业对身体危害很大,妈妈患了白血病。 父亲当时是为了妈妈的医药费工作,10年确诊为癌症。 不过全家人和和气气地走过来,爸爸现在已经好了,妈妈因为是再生障碍性贫血也很稳定。我明年也要高考了,希望一切顺利。

33、@Rachel Zhuang

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分开了,我跟妈妈和外婆住。妈妈一份工资养三个人,经常要加班。外婆念书不多,但精打细算、持家有道。长大了以后才知道,当年一个月的生活费相当紧张,到了月尾,差一两块钱,过不去就是过不去。可是当年,妈妈和外婆从来都是自己扛着,从来没让向我透露过半句,也从没让我担心过。我特别感谢妈妈和外婆从小就在潜移默化中教给了我不卑不亢的生活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以致我在往后的人生中都相当受用,不会为半斗米而折腰。

而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总无条件挺身而出。

34、@Jamie

妈妈事业心极强是个工作狂,这么多年来早出晚归从来就没有过任何假期。但是当她知道我在国外怀孕要生产时为了支持我生产和照顾我坐月子带宝宝,让她所有同事大跌眼镜得请了三个月的假,在我身边不光照顾我和孩子连带着所有家务甚至我老公的三餐都管了。

35、@露

从来没带过孩子的老爸毅然决然地从老家赶过来帮带四个月的女儿。他以前连家务都很少沾手,现在已是带娃高手,可以独自带一天,让我们安心上班。

36、@Li

一个人在外生活的第N年。去爬山扭伤脚,没在每周固定的视频通话中提起,但是第二天妈妈忽然就出现在了门口。

37、@x-wj

2015年失业加失恋,一蹶不振,落魄到连房租都要家里救济,确实现在想想都惨。妈妈见我说话口气不对,立马来到我的城市,每天帮我做饭洗衣,开导我。而我质疑自己的能力,害怕无法在这个城市立足,想要退缩。她立马带我看房子并举家之力给我付了房子首付,并告诉我好好工作自己还贷。于是我重燃奋斗的希望,到现在自己想办法买了车,在这短短两年里我也越发独立,不以嫁人为目标,只求不辜负她的看得起,这一切都要感谢我的母亲,她让我无论如何都有退路,让我感到身后有人。

很多留言里,都特别提到了父母那双给你依靠、支持和守护的手。

38、@Kalim611

2011年12月16日,这是我当兵的日子,我在自己的床上醒来,爸爸过来了,用他带着老茧的粗糙的手摸着我的头说,儿子,以后在外面要照顾好自己,瞬间泪目。

39、@Jennifer_子君

妈妈的手好像都不怕烫。

40、@noelshen

记得以前过马路,妈妈总会特别用力地抓紧我的手,生怕我乱跑被车撞到,当时就觉得特别的温暖;还有就是休息在家里睡懒觉,睡醒闻到厨房里传来的菜香,惺忪着睡眼,循着香气,叫一声“妈……”然后妈妈穿着围裙扭头看向我,用甜蜜的语气责备我“怎么不再睡一会儿?”

41、@莱默科夫

过马路,有车从左边来,我妈就从左边伸手拉着我,车从右边来,我妈就到右边伸手拉着我。很神奇,不知道她怎么能做到每次都恰好出现在有车子的那一边。工作离家以后和她一起上街的机会少了,今年春节回家过马路时,她拉住我的那一刻,熟悉的感觉回来了。可是又有一些不一样的不感觉,以前觉得她拉我时力气很大,简直要把我攥住;而这次,发现她的力气没有那么大了。在岁月的流逝里,我和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可是,即使如此,有她的手拉着,我就觉得心安。

不爱国就滚?有生之年终于看到美国人也开始了这样的对骂。

今天读到NBA金州勇士队教练史蒂夫·科尔 (Steve Kerr) 怒怼特朗普的一篇长文,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在过去这几天时间里,到处开炮的特朗普同时跟NBA和NFL这两大职业体育联盟撕了起来。撕的原因,说来可笑,围绕的是“爱国”这件事。 继续阅读“不爱国就滚?有生之年终于看到美国人也开始了这样的对骂。”

和北京上海相比,纽约的房租到底有多贵?

很多人都知道,纽约的房子超级贵,变态贵。但这个贵,指的应该是房租,而不是房价。

从房价来说,北京上海的房价在绝对价格上早就已经轻松超越了纽约,这个我之前专门分析对比过。如果考虑到京沪的人均收入只有纽约的五分之一,在京沪买房的痛苦指数更是远远超过了纽约。 继续阅读“和北京上海相比,纽约的房租到底有多贵?”

为什么美国大城市里不修二环三环四环五环

最近我看了今年新出的一部纪录片《公民简氏:城市保卫战》(Citizen Jane: Battle For The City),特别想推荐给所有生活在城市、热爱城市、关心城市未来发展的人看一看。

为什么美国大城市里不修二环三环四环五环 继续阅读“为什么美国大城市里不修二环三环四环五环”

纽约的孤独是透明的

从根本上来说,所有的人都是孤独的,孤独超越空间也超越时间,超过国界也超越种族,是人类共同的情感。

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不管是百年前凋敝的乱世,还是今天看起来高唱时代凯歌的盛世。不管是在山顶洞里用岩石刻下壁画的原始人,还是一睁开眼就拿起手机的现代人。

但是所有的事情一放在纽约,就似乎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就连孤独也是这样。

纽约太多处于漂泊状态的人了。大家全都是远道而来,又个个心怀远方,他们太过习惯漂泊动荡的生活,无法再定下心来安居一隅。

纽约的孤独是透明的。

这不是性爱,是孤独。

这不是性爱,是孤独。

纽约正在搞一个好玩的事,市政府的娱乐行业办公室选出了五部以纽约为背景的影片,现在正邀请公众投票。得票最高的一部将在许多露天和室内场地免费放映,让全城的人都能同时从同一部电影里感受纽约。

纽约可能是被拍进最多电影的城市。在电影里,它曾经无数次被歌颂被爱慕,也曾经无数次被诅咒被摧毁。

很多电影表现的是纽约的多元、包容、活力、四处疯长的机会、永不停歇的脚步和流转在璀璨华灯中让人痴迷的笙歌魅影。这是大部分人眼中所见、心中所念的纽约,就像《纽约纽约》捧红的那首经典同名主题曲中所唱的:如果我能在纽约成功,我就在哪都能成功。

但在我心里最能代表纽约的那部电影并不在其中,这是一部独立制作片,叫《短巴士》(Shortbus)。

跟那些名气震天的经典影片相比,这部片子的知名度要小很多,很多电影迷也未必听说过。而且影片从头到尾充斥着儿童不宜的镜头,就这点来说,它的另一个中文译名《性爱巴士》显得更加直截了当。

这不是性爱,是孤独。

《短巴士》海报

这并不是说我觉得纽约是个纵情声色的城市——在这方面它远比不上加州,而是我觉得这部片想说的其实无关风月。 

电影里,他们都是生活在这所城市的陌生人,在一个叫“短巴士”的性爱俱乐部里相遇,在这里人们很快就成为朋友,然后不分性别、不分年龄、不设任何界线地在彼此的身体上寻找慰藉:

俱乐部主持人、一个异装癖艺术家说“短巴士是为有才气又痛苦的人举行的沙龙”;

一个抑郁自杀被救起的男同志谈起男友对他的深情时说,“我知道(他爱我),我一直都知道,但那种爱只能触及我的皮肤,从未深入肌理”;

一个从外型和声音上都分不出男女的小配角谈起性高潮的体验时也秒杀弗洛伊德,“只有在那样的时刻,我才觉得自己不是形单影只”。

这部片讲的不是性爱,是孤独。不管你承不承认,纽约再光彩夺目绚丽斑斓,孤独始终是它的底色。

有种说法是,上帝创造人是因为孤独,如果真是这样,上帝按自己的样子造人,就难怪孤独成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宿命。

可孤独虽是普遍的感受,它的样子却像人一样各具形态。

坐在家门口的台阶上等候晚归父母的孩子,在路上看到归巢的鸟群呼啦啦的翅膀遮住落日最后一缕光的远行客,凝视身旁熟睡的脸却发现认不出他是谁的女子,曲终人散时面对空空剧场潸然泪下的歌者,都被安排在各不相同的布景里,咀嚼着只属于自己的那份。

城市也是一样,小镇上的孤独是在太多牵绊和关注中试图突围却看不到出口的挣扎,是黑色的;大城市里的孤独是孑然一身、想要在万家灯火里拥有一扇属于自己的窗的期待,是耦合色的。

那纽约呢?纽约的孤独是透明。

这是一个飞转的城市,这倒不见得是说它的节奏就真的快到让人喘不过气,在中国有的是比纽约节奏更快的城市。但这是我所见过的最不安分的城市,这里的人全都远道而来,又个个心怀远方,他们太过习惯漂泊动荡的生活,无法再定下心来安居一隅。

风动幡动心也动,纽约就好像一个开到最高速的电扇,飞转的扇叶看上去好像融化在空气里,让你甚至能穿透它的屏障,看清它背后的一切。

因为这种透明,它好像根本就不存在,你可以在上面随意添加你想要的颜色,假装你过得五彩缤纷。但是如果你不小心把手伸到了扇叶里,你马上就感受到它不仅存在,而且锋利。它给你的疼痛撕心裂肺,伤痕触目惊心。

这不是性爱,是孤独。

《短巴士》中James说,“回头去看12岁时候追寻的那些东西,我现在依然没有找到。”

《纽约时报》深谙这座城市的隐秘脉搏,时不时就会找机会掀开它的面具,给你看看它卸妆后的倦怠和不堪。

前几年,有个叫乔治·贝尔的72岁老人死在自己的公寓里,好几天才被发现。记者跟着政府的公共行政官,从杂乱的房间里细微的线索里寻找他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轨迹,然后用了两个整版去还原他的人生。

这是个平淡无奇的故事,他曾经是个搬运工,曾经爱过一个女人,快结婚的时候分了手,之后终生未娶。他的亲人大都已经离世,有一些酒肉朋友早就断了往来。

一位好几年没见的朋友回忆说自己最后一次登门去看乔治,对方只把门打开一条缝,就把他轰走了。

政府为他举行了一场孤零零的葬礼,拍卖了他的遗物,分给他三十多年前列在遗嘱里的四个人,他们中有些已经不在人世,有些早就想不起他是谁。

“谁也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他为什么选择了这些人。他们只需要知道,他已安息,一个人的心脏在皇后区停止了跳动。然而他和其他人一样,是一个曾在这个地球上有过一段生命的人。”这篇文章说。

类似的故事在纽约不停地上演。

就在最近,一个出租车司机把车停在路边休息时突发心脏病死在了车里,那是人来人往的繁华地段,但直到家人两天后通过车上的GPS定位找到他之前,没有人发现这个把头靠在驾驶座上闭着眼睛的人已经去了另一个世界。

还有一个老妇人亲人都已亡故,只剩一个远在外国很少来往的妹妹。她临终前把30多万美元的遗产留给了自己的两只猫。

别问我为什么有些人会离群索居,然后孤零零地死去,他们一定有充分的理由,但外人永远都看不透。就好像我也没法解释,为什么在这个人潮汹涌的城市里,那些渴望陪伴的人们也常常无法进入彼此的世界。

好多年前,有个中年男子找到我的办公室,跟我讲了他家的遭遇:两夫妻是马来西亚移民,都在指甲店里打工,妻子刚刚在店门口的马路上遭遇车祸,住进了医院,家里一贫如洗付不起医疗费。

我把他的故事发表在报纸上,为他筹到了几万块捐款。他感激涕零,甚至还说想要一张我的照片回家焚香供奉。他妻子出院后,我去他家租住的小公寓里看她,她特别高兴。她说自己双腿已经瘫痪每天只能在这间黑漆漆的公寓里卧床,能有个人说说话比什么都开心。

又过了大半年,他家读高中的儿子打电话给我,说他爸把剩余的捐款拿去喝酒,喝醉了就打他妈,这孩子跟我说:“我在这个家里呆够了,多亏我就要上大学离开家了。”

再过了几个月,我打电话到他家,想问问作为朋友还有什么可以帮到他们的,电话已经变成了空号,那一串面无表情的密集的忙音,是我听到的关于他家最后的消息。

还有一个女人,是我在旅行中遇到的。16岁时父母双亡,没有兄弟姐妹,只有几个远房亲戚住在阿拉斯加。从那时起她就学着自己照顾自己,辍学、打工、为省房租在朋友家的沙发上凑合过夜。

三十好几时,她用打工攒的钱读了大学,进了大公司,后来开了自己的咨询公司做到退休。她有过无数男友,但一生未婚。

她说有一年感恩节她一个人去了西班牙,叫了辆出租车开到山顶,在那里吻了司机,然后抱着这个不知所措的陌生男人嚎啕大哭。第二天飞回纽约,穿戴整齐直接去公司上班,向所有人微笑,就好像前一天晚上的一切都没发生过。

有一次我在地铁里偶遇在纽约读研究生时的同班同学,十几年没见,她样子几乎没变。嘘寒问暖话过三巡之后,她告诉我她成了单亲妈妈。不是因为孩子的爸离她而去,而是她主动找自己的gay蜜生了个小孩,对方除了捐精没有任何义务,孩子由她自己抚养。

“因为我太孤独了,”她说。

这时候车到站了,她匆匆下车,我没来得及问她为什么像她这样土生土长的纽约白人也会如此孤独,但我想身边有多少亲人或朋友大概跟孤独本身根本就没关系。

那天我们互换了名片,但之后并没有联络,可能人们实在太忙,没人有余力去重拾一段需要劳神维系的故交旧情,也可能纽约实在太大,城南和城北好像隔着天涯。

这不是性爱,是孤独。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纽约本身不就是一个“短巴士”吗?

每个人都怀揣着别人所不能了解的道理,坚持着自己的轨迹和方向。他们的轨迹只是偶尔在这里短暂地重合,他们在这里无缘无故地相遇,没心没肺地相爱,轻而易举地分开。

而他们的孤独呢,就像冬天的午夜里无端升起的一朵烟花,在没人看见的时候倏然开落,美丽、骄傲,一闪而过,不留下只言片语。

天知道有多少洋垃圾跑到了中国

1976年,加拿大卑诗省列治文 (Richmond) 的一名中学教师罗伯逊 (Robert Johnson Robertson) 被指控和三名未成年女生发生了不正当的性行为。当地教育部门对他进行了调查,他很快主动辞职走人。

自知在列治文再也混不下去的他随后跑到同属卑诗省的温哥华求职。不过,他隐瞒了自己在列治文的这段经历,从而顺利地被温哥华的一所中学录取,并且在那里风平浪静地工作了将近30年。 继续阅读“天知道有多少洋垃圾跑到了中国”

不功利的老挝人

我很喜欢老挝这个国家。虽然老挝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排全世界130多位,但我觉得老挝整个国家都散发着一种超出经济发展水平的贵族气息。

这种贵族气是怎么来的呢?我想了一下,大概是因为老挝人在追求温饱和利益这样的实用性需求以外,还有那么一些别的追求。 继续阅读“不功利的老挝人”

Lady M 和 Shake Shack 为什么争着跑到上海开店?

这两天,来自纽约的潮店登陆或者即将登陆上海的消息,接二连三。

首先是我上周五写过的纽约神级汉堡 Shake Shack,他们宣布2018年进军香港,2019年进军大陆。

他们官方的新闻稿里写要在2028年前在上海以及 East China 开出25家店。比较可供玩味的是这个 East China 应该怎么理解,如果理解成广义的纯地理意义上的“东边”就还好,北上广深都勉强能算在里面。 继续阅读“Lady M 和 Shake Shack 为什么争着跑到上海开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