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要他们一家老小全部被老虎咬死你们才满意是吧

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咬死游客事件,社交媒体上的舆论走向基本遵循着以往所有类似事件的相同轨迹。

首先是大家众口一词地指责下车女子的愚蠢和不守规则,竟然在情绪冲动之下忘记了危险而贸然下车。 继续阅读“可能要他们一家老小全部被老虎咬死你们才满意是吧”

我们生活的世界不应该是这个样子

今天早上,看到法国尼斯的新闻,我的第一反应是,沮丧。

我没有像往常一样,迅速地打开各大媒体的网站,仔细地阅读每一篇报道,迫切地想要弄清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

不,不需要。不用打开任何网站也能知道那上面登的都是什么。无非是亲历者的叙述,现场惨状的照片和视频,死伤人数的滚动更新,各国政要第一时间发出的慰问和谴责,以及信誓旦旦“绝不向恐怖主义低头,一定要捍卫正义和美好”的动听誓言与决心。

我们都是查理。我们都是巴黎人。我们都是布鲁塞尔人。我们都是奥兰多人。我们都是尼斯人。下一次呢?我们会是谁,会是哪里人?

这样的场景,每隔几个月就会出现一次,无非是换一个时间,换一个地点,换一个场景,换一批失去亲人爱人的普通人,换一种语言倾诉痛哭。

法国人只是那个尤其不幸的倒霉蛋,他们的国家在18个月的时间里被恶魔光顾了三次。但是发生在哪个国家又有什么区别?一块泥土被海水冲刷,整片大陆就都不再完整。不是幸灾乐祸的理由,也没有什么好感到侥幸。

社交媒体上,人们照例推出新的热门话题标签,贴出新的插画和各大报纸的头版。全世界的城市里,人们照例举起蜡烛悼念,广场上照例堆满鲜花,地标建筑上照例打出法兰西共和国的蓝白红。

感谢他们仍然有这样的天真和热血。虽然没什么用,但这似乎是坐以待毙的人类唯一能够做的事,而且至少提醒着我们,总有人尚未麻木,尚未失去勇气和对这个世界的希望。

每次发生突发事件,Facebook都会推出一个功能,让事发地的人们标记自己的状态,以便能够向关心他们的亲朋好友报平安。有一位女士,几天前正好在发生枪击案的美国达拉斯参加婚礼,刚刚才回到尼斯。一周之内,她两次登录了Facebook的那个页面。

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她说,“We should not live in a world like that”,我们生活的世界不应该是这个样子”。

今天我在朋友圈赌气说,再也不想看任何新闻了。沮丧,是最近很多新闻给我带来的感觉。一切都太糟糕了。从美国到英国,从川普到脱欧,似乎一夜之间,全世界都开始互相抵制,互相仇恨。

“我们生活的世界不应该是这个样子”,这也是我现在的想法。

已经有很多美国媒体,把今天的美国比喻成60年代的翻版。在那十年里,人类首次登上月球,肯尼迪被刺杀、马丁·路德·金被刺杀,那是美国历史上另一个交织着突破进步与仇恨撕裂的动荡年代。

我常常嘲笑说,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把“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句话挂在嘴边,用来形容他们所处的时代。就像《午夜巴黎》里描述的那样,人们总是对过去的时代怀有某种不切实际的美好幻想。

但是最近这段时间,偶尔我会在想,也许这句话真的适合用来形容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尽管,从目前的态势来看,一切都不会马上终止,除非出现奇迹,明天的世界只会变得更加糟糕。

再过几天,就是我到纽约十周年的纪念日。2006年8月17日,那时美国大陆航空(Continental Airliens)还没有和美联航合并,我坐着Continental的CO88航班,从北京出发,降落在纽瓦克机场。

十年前的世界,和现在的世界,是多么不一样啊。

那一年的纽约,911的伤痕仍然随处可见,人们带着伤痛和尊严,对我讲述着那个旁人难以想象的惨痛时刻。

走过街边的教堂,可以看到铁栅栏上绑着的已经褪色的一面面小国旗,每面旗子上都写着一个殉难者的名字。偶尔在路边民宅的门上,可以看到一张已经发黄的照片,旁边写着“纪念我亲爱的父亲,死于2001年9月11日”。

我在Google上搜索我的教授写的文章,找到的第一篇是她发表在Village Voice上的,写她从下城的地铁站走出地面,看着轰然倒塌的世贸大楼和一片浓烟滚滚的废墟,然后和其他人一起慌不择路,终于找到一个还能打电话的亭子,听到话筒里传出爱人的声音,才放了心。

十年之后,新的世贸大楼已经建好,但这个世界,却多了更多的废墟。

现在回过头看,我们这个世界一切的改变,都是从911开始的。潮水的方向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发生逆转的。

但在我到达纽约的那一年,这个伟大而坚强的城市,秩序并没有受到影响,一切井然有序。纽约人开放的姿态和心胸也没有受到影响,仍然张开双臂,欢迎着来自世界每一个国家、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包括我。

那时移动互联网还没有形成气候,iPhone还没有问世,智能手机时代还没有来临,Facebook刚刚从哈佛校友网扩展到其他常青藤高校,还需要有.edu结尾的邮箱才能注册。

在那样一个“前移动互联网”和“前社交媒体”的时代,人们津津乐道“地球村”这个词,那是那时的人们对于世界的朴素畅想。在国内的时候我也热衷于在文章里写“地球村”,但直到到了纽约以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地球村啊——在这个城市,能找到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餐馆,一节地铁车厢里有来自几十个国家的人,银行的ATM机上有英文、中文、韩语、西班牙语四种乃至六种语言,填表格时中文的选项甚至细分到了普通话、粤语、闽南语和台山话……

在纽约,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和价值,就是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热爱这个世界。

我当然是爱国的,没有人比曾经在海外生活的人更懂得爱国是什么滋味。我爱中国八千里路云和月,爱中国上下五千年风与尘,爱先秦百家,爱唐诗宋词,爱明清笔记,和许多中国人一样,固执地相信中文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语言,中餐是世界上最美好的食物。

我永远忘不了有一年的春节,我和几个朋友在唐人街一间又破又脏散发着酸臭味的小KTV里,把所有我们从小到大学会的红歌唱了一遍又一遍,“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样的歌词和旋律,美极了,美极了。

我也忘不了汶川地震的那几天,我专门跑大老远去买中文报纸,因为只有中文报纸才有每天十几个版的详尽报道。我在地铁上摊开对开的报纸,看着看着鼻子就酸了,当着一车厢的陌生人,像个傻子一样地红着眼。

我也为北京上海林立的高楼自豪。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我已经从学校毕业,开始在纽约工作。我一度挖空心思想要飞回北京看比赛,因为实在请不了假才不甘心地放弃。奥运会前夕有一天,我的工作单位来了一个伦敦的实习生。在晨会上,大老板开玩笑地对他说,欢迎来到世界的中心。那个高冷的英国小孩撇撇嘴不屑地说,伦敦才是世界的中心。大老板被将了一军,反驳说,不对,现在北京才是世界的中心。那一刻我自豪得要命。

我说这一切不是标榜我多爱国,恰恰是想说,爱国是绝大多数人都会有的朴素的情感,没有必要多加标榜,也没有必要做成鸡汤和鸡血到处贩卖。

但是纽约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爱国和爱这个世界,并不矛盾。来到纽约的每一个国家的人,都爱他们的祖国,但是他们能够和谐相处,相亲相爱。虽然摩擦不可避免,但都本着尊重,求同存异,包容着多元的想法,寻求着最大公约数。

互相抵制,互相仇恨,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英国人就算脱离欧盟,但是英国所面临的问题,并不会消失。

我曾经以为纽约会是未来世界的一个寓言和缩影,现在想来,大概是我太天真。

每次有热点新闻,都会有人在后台留言,说,你不说两句吗,这件事你怎么看。

我的确是想说的,但是有很多次,我打下一行行字,然后又按着回车键一个字一个字删掉。删掉的原因是,我觉得说来说去,说的不过是一些最基本最朴素的常识,但即使是这样的常识,也会有很多人不懂。

如果你看得懂,请原谅我一次次压抑直抒胸臆的冲动,小心翼翼地寻找着最安全的表达方式。

原谅我腾转挪移,字字小心。原谅我保持沉默。

原谅我挂上一张诚恳天真的脸,笑着对这个操蛋的世界说,欢迎欢迎,请进请进。

我们生活的世界不应该是这个样子我们生活的世界不应该是这个样子

价值观才是人和人之间最深的鸿沟

不出所料,昨天南海的新闻又把朋友圈变成了热闹的战场。有人热血沸腾慷慨激昂,也有人冷眼相看出语相讥。

这样的场景在每一次热点事件爆发时都会出现。在生活中我们不会随便和别人聊起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但是有了社交媒体以后,我们的大脑像是装上了一扇窗,路过的每一个人都可以瞥上一眼。不管是亲友爱人,还是几年十几年没有见过面的中学同学,或者是曾经帮你租过房子的中介,都能够知道你的想法,你完全无所隐藏。因为你转发的每一篇文章,你复制粘贴的每一条段子,分享到群聊天里的每一张图,都清清楚楚地表明了你的观点、倾向和态度。 继续阅读“价值观才是人和人之间最深的鸿沟”

轰动你妹啊,还是先来跟我学学怎么辨别假新闻吧

本来并不想写这种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纯属普及基本常识的文章,但是没有办法,缺乏常识的人真的太多,所以我今天抓个典型,再次开启打脸模式,顺便做一次如何识别假新闻的常识培训。

事情是这样的,今天看到某个海外资讯公号推送的这样一篇文章。 继续阅读“轰动你妹啊,还是先来跟我学学怎么辨别假新闻吧”

为什么苹果要撕美国政府

从昨天开始大家都在谈 Apple Pay,但其实这两天有另一条关于苹果的新闻更有意思,那就是苹果在昨天毅然决然地和 FBI 以及美国政府撕了起来。

这件事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一是因为涉及自911以来美国本土所遭受到的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二是因为事关公民隐私和国家安全的两难选择,而苹果作为跨国大公司公开站出来反对美国政府,无疑将对这个话题在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继续阅读“为什么苹果要撕美国政府”

“纽约也不怎么样啊,地铁这么破,比上海差远了。”

1、

纽约有很多中国游客,所以在地铁站里、或者某个中餐馆里,经常能听到熟悉的中文。

在我无数次无意中偷听到的对话里,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纽约也不怎么样啊,地铁这么破,比上海差远了。” 继续阅读““纽约也不怎么样啊,地铁这么破,比上海差远了。””

怎样让旅行中花的每一分钱每一分钟都物有所值

春节假期快到了,相信很多人都已经或者即将开启假期模式。中国人热衷的东南亚、中东这些地方,比如新马泰和迪拜什么的,很适合冬天去玩,距离不远又不冷。

前阵子很流行穷游,但很多时候穷游是以牺牲旅游体验为代价的,虽然钱省了,但其实往往得不偿失。相比穷游,我觉得我们更应该推崇的是“高效游”,也就是在有限的几天十几天时间里,让自己花的每一分钱、每一分钟都最大化地发挥价值,获得最好的旅行体验。 继续阅读“怎样让旅行中花的每一分钱每一分钟都物有所值”

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不管什么时候都不晚

前两天我介绍了一部最近在美国很火爆的纪录片《制造杀人犯》,讲的是美国威斯康辛州的一个底层白人,年轻时被冤枉而坐了18年的牢,后来被DNA证据洗脱冤情,没想到出狱两年后又再次因为谋杀罪入狱。他的第二次受审过程同样疑点重重,有很大可能又是冤狱。

这部纪录片从他第二次入狱开始拍,跟拍了十年,上个月播放后引起巨大的轰动,引发了公众对司法公正的质疑,有十几万人联名签署要求对案件重审。 继续阅读“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不管什么时候都不晚”

比烂的世界

这阵子有一部小制作的网剧红了一把,虽然还没有到全民刷屏的程度,但是声势也不算小了。为了避免做广告的嫌疑,我不说这部剧的名字,反正知道的都知道,不知道的也不必知道。

红的原因,据说是这部剧的剧组很穷,为了省钱做出种种雷人之举。虽然是一部古装电视剧,但是演员们却都穿着现代的凉鞋;剧组甚至连长裤都买不起,演员们只能穿短裤,所以镜头前时不时就露出白花花或者毛茸茸的小腿;剧中皇上出行时的轿子连顶都没有,就是用一把普通的椅子改装了一下。

出于好奇,我也去看了几集,大致就猜到了是怎么回事。这部剧虽然不乏可取之处,比如演员都还挺好看而且演得也讨喜,但是剧情实在太弱智,情节上的漏洞比比皆是。总的来说,是一部非常烂的电视剧。

但是这部剧的导演和宣传非常聪明,他们知道在这个信息严重过剩的时代,一部小制作网剧——不管好还是烂——如果没有噱头,都很难脱颖而出,于是就干脆豁了出去装穷卖雷。

一开始,先是有几个娱乐类的公众号放出风声,历数此剧的种种雷人之处。在它们的引导下,大家纷纷奔走相告,此剧有毒,穷得坦荡,雷得销魂。随后传统媒体和更多的公众号自发跟进报道,于是名声就像滚雪球一样累积,这部剧不出意外地红了。

我猜他们大概是受到了泰剧《不一样的美男》启发——那更是一部雷得让人皮开肉绽但却被很多人甘之如饴的雷剧之王。

这样的宣传手法其实没有什么奥秘,人人都可以效仿,无非就是承认我烂,我就是烂,烂到了极致,就成了传奇。

那些也烂、但是烂不过它,或者做不到心安理得撕破脸地烂的,就输了。

说到底,这是一个比烂的世界。

#、

我曾经对烂片恨之入骨,遇到烂片总要痛骂几句。直到我上个月看了《师父》。

那是一部质量中上乘的国产电影,风格独特,情节紧凑,演技精湛,故事好看,有大时代的幻变更替,有小人物的不由自主和为了自保的周旋算计,有一点点清奇的脑洞,一点点中国式的魔幻和荒诞。

我一次次地向我的朋友们安利,一定要去看《师父》,不看会是一个损失。

在豆瓣和朋友圈,这部片子都收获了惊人的好评。然而这一切并没有什么用。在别的烂片大烂片都能轻而易举地拿下几亿十几亿的票房时,《师父》的票房只有尴尬的5000万,可谓一败涂地。

有人向我解释说,因为电影院线给这部片子的排片太少,很多人就算想看也看不到。但是排片是由市场决定的,正是因为观众少,所以影院经理才不肯给这部片子多排上几场。所以归根结底,还是看的人少。 

这么好的片子,票房却差得这么离谱,我几乎要吐血,久久无法释怀。

但是,我对电影院里那么多的国产烂片反而从此释怀了。因为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电影。

如果随随便便拍一部烂片,装疯卖傻一下就能轻而易举地大赚一把,那还有多少人肯花上心思去认认真真地拍呢?

所以也就难怪一部又一部的烂片成群结队堂而皇之厚颜无耻地出来捞钱了,他们不过是在迎合大多数观众的趣味而已。

#

社交媒体上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模式的热门事件,那就是某个人在公众场合不守公德的行为被有心人拍了下来发到网上,然后大家群情激奋,扑上去把事主撕得体无完肤。

不管是在地铁上啃鸡爪时掉了一地的低素质乘客,还是没有管住自己的孩子而给他人造成不便的家长,都会招来山呼海啸的谩骂。如果事态的后续是某个路人路见不平出手狠狠教训了那个讨厌的外地人或熊孩子,又会引起满堂喝彩。

即使是那个因为偷了超市的东西被抓住而跳楼自杀的少女,死了之后依然得不到大众的原谅,多少人仍然觉得她死有余辜,毫不足惜。

你怜惜她,你就是圣母心。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虽然不守公德是一种恶,但是随便把别人的照片视频发在网上,同样是一种恶;恶语相加,人肉搜索,游街示众,把对方不留活路地往死里骂,更是一种恶。

难道更好的方式,不是发对方的视频时用马赛克遮住脸,把大众批评的矛头指向那个错误的行为,而不是犯错误的那个人?

你错了,就该接受惩罚,就该万劫不复,永世不得翻身;你犯恶在先,就天然地赋予了我用另一种恶行使私刑的权利。

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许多人信奉的真理:以恶制恶。

这样冰冷的丛林法则,常常让我感到不寒而栗。因为在这样一种图痛快的集体同仇敌忾正义感爆棚的情绪宣泄里,宽容、理性、温和全部荡然无存,处处图穷匕见戾气横生,人人持利刃相刺,最终成就了更大的恶。

#

所以,恶毒成了才华,促狭变成了犀利,刻薄被当成有趣。

越大声,越刻薄,越有人追捧。

所以,各种“婊”成为了网络热词,被很多人挂在嘴边,随便就可以贴在某个他们看不惯的人身上。

所以,“致贱人”、“致low逼”这样的文章才会在微信上爆红。

所以,才会有人在介绍自己写爆款文章的经验时带着一丝成功的自得说:

“你说话很温和,你观点很中立,你性格很宽容。那你不要写公号文章了。你不适合。

你看了《乌合之众》就会知道,任何时代的领袖,包括意见领袖,都是特别偏激的。

偏激的观点才具有煽动性。”

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比烂的世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