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为朱莉惋惜,她比大多数人更明白自己要什么

朱莉和皮特闹离婚,这个超级炸弹的当量太大,几乎把整个世界都划分成了两个阵营。

《老友记》的骨灰粉丝看到这个消息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安妮斯顿,怀着私心,觉得当年被横刀夺爱的瑞秋大仇已报。

还有更恶毒一些的,开始分析朱莉皮特的容貌变化,堆砌衰老、暴瘦这些字眼,试图从蛛丝马迹里得出两人“过得也不怎么样”的结论。

喜欢朱莉的人则多少会为她扼腕叹息,认为她原本是人生赢家,嫁给了世界上最性感的男人,但拿了一手好牌,可惜最终还是逃不脱输牌的宿命。

不必为朱莉惋惜,她比大多数人更明白自己要什么

这两种观点从本质上其实是一样的。不管是站Team Aniston还是Team Jolie,都犯了同一个错误,那就是把安妮斯顿和朱莉的人生幸福,等同为她们的爱情和婚姻是不是完美。

即使已经过去了十多年,但是安妮斯顿的人生,似乎要永远地被十多年前那段失败的婚姻所定义。她这十几年来的喜怒哀乐,所有的丰富与精彩,统统都不作数,“被皮特抛弃的那个女人”成了她撕不下的标签。

如今,朱莉的人生似乎也要同样被世人强行用一段失败的婚姻所定义。

无论是为安妮斯顿感到庆幸还是为朱莉感到惋惜,大家似乎都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这一次离婚,是朱莉主动提出来的。

我们不知道朱莉和皮特的婚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了裂痕,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对夫妻分道扬镳,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朱莉曾经多次试图修复这段关系。而在这样的努力没有成功之后,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开,只留下皮特一个人目瞪口呆地留在原地。

她请了好莱坞最好的离婚律师,Laura Wasser,帮她打这场注定惊天动地的离婚官司。

她没有拖泥带水,转身就在加州马里布的海滩边上花95000美元的月租,租下了一套400多平方米的豪宅。她的态度很坚决:离婚也绝不能影响自己和六个孩子的生活质量。

不必为朱莉惋惜,她比大多数人更明白自己要什么

不必为朱莉惋惜,她比大多数人更明白自己要什么

这是典型的朱莉风格,她从来就不是一个会被任何一种世俗的价值观所捆绑的人,她的身上有一种强大的掌控力,牢牢地帮助她无畏地掌控自己的命运

这种力量,在她的青少年时期曾经让她离经叛道,成了一个问题少女,做了其他女孩不会做的事,“别的小女孩都想成为芭蕾舞演员,而那时的我想做的却是吸血鬼。”

她身上的十几个纹身,有不少是那段黑暗历史留下的印记。

左臂纹的是罗马数字“13”,右臂是阿拉伯语“决心”。

下腹部纹了拉丁文“养育我的亦毁灭我”,左肩纹了汉字“死”。

背部纹的是哥特字体的一句话,“know your rights”,这是她喜欢的一个乐队的歌名。

不必为朱莉惋惜,她比大多数人更明白自己要什么

不必为朱莉惋惜,她比大多数人更明白自己要什么

后来的朱莉对这段黑暗的历史直言不讳,她说,“破坏性或叛逆性对那个时期的我不是与生俱来的。那时的我仅仅是需要发出我的声音,推开四面围堵我的墙,想要得到自由。当你开始觉得你被赶入某种生活时,你本能上会有点儿反抗这种生活。”

1999年,初出茅庐的她到《移魂女郎》剧组试镜,导演詹姆斯·曼高德(James Mangold)第一眼见到她就被她身上桀骜不驯的气质所震撼。他回忆说,她不像别的女孩那样彬彬有礼,相反,她有一种藐视规则的态度,对谁都不在乎,直言不讳。

25岁那年,她到柬埔寨拍《古墓丽影》的第一部,靠自己的性感和演技撑起了这部情节简单的游戏改编电影。但对于她来说,柬埔寨对她更重要的意义不是一部从此让她跻身好莱坞一线巨星行列的电影,而是让她和那个野蛮生长的自己达成了和解,开始能够掌控内心那股与生俱来的神秘力量。

不必为朱莉惋惜,她比大多数人更明白自己要什么

在柬埔寨,她亲眼目睹了战争留给这个国家的创伤,接触到了许许多多遭受过苦难的柬埔寨人。拍完电影,她开始大量阅读有关柬埔寨历史的书籍,不久之后又回到柬埔寨探访故地。在她根据当时的旅行日记出版的书里,不难看出柬埔寨对她的人生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她说,“假如我在14岁的时候被人扔到亚洲或非洲,我可能就会意识到自己曾经是多么的自我中心。”

她发现柬埔寨一个国家公园里盗猎猖獗,于是就出钱成立了一个保护项目,把盗猎者变成了守林人。几年以后,在她的努力下,当地的村庄建起了学校和医院,修了公路,开始脱离了贫困。

后来,她渐渐又把视野扩展到了世界各地,成为了联合国难民署的亲善大使,每年捐赠几百万美元,甚至自费跟联合国难民署去世界各地,冒着生命危险探访那些生活在贫困和战争中、需要帮助的普通人。

不必为朱莉惋惜,她比大多数人更明白自己要什么

2006年,她拿出2000万美元成立了基金会,为埃塞俄比亚、肯尼亚、阿富汗和柬埔寨的医院、学校、诊所、律师和环保及野生动物保护组织提供资助。

联合国难民署高级专员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评价她说,很多明星参加这些人道主义项目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公众形象,但朱莉不是这样的。“她更希望在没有媒体跟随的情况下去拜访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每次我想要找媒体宣传,她都会很害羞。”

其他名人参加这些项目往往是走过场,只有五分钟热情,但朱莉会关注每一个细节,她常给她接触到的当地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她这样地位的明星,竟然会和他们讨论如何修建洗手间的细节问题。

而她在和难民拥抱的时候热情有力,对方和旁人很容易能感受到她的真诚。

不必为朱莉惋惜,她比大多数人更明白自己要什么

再之后,就是2013年,她在一次血液检查中发现自己携带一种独特的基因BRCA1,患乳腺癌的可能性高达87%,患卵巢癌的可能性也达到50%。

而她的应对方法是,在2013年和2015年两次做手术切除了卵巢、输卵管和双侧乳腺,一劳永逸地降低了自己得病的风险。在做完手术后,她还在《纽约时报》言论版发表文章,讲述自己做出这儿选择的原因,鼓励其他女性结合自己的情况考虑同样的预防性措施。

她说,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母亲和外祖母,都患了卵巢癌,在40多岁的时候就开始走向死亡。在做了切除手术之后,她说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孩子会有一天哭着说,“我的妈妈死于乳腺癌”。

她努力让自己的孩子们明白,自己身上只是多了几道手术留下的伤疤,除此之外“妈妈还是原来的那个妈妈,一模一样。他们知道我爱他们,为了尽可能长久地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我愿意做任何事情。”

不必为朱莉惋惜,她比大多数人更明白自己要什么

她说,“人生原本就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挑战,但是只要我们能够掌控这些挑战,那就没有什么能够吓到我们。”

不必为朱莉惋惜,她比大多数人更明白自己要什么

不害怕困难和挑战,是因为她对自己的人生有着强大的掌控力。

当一个人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掌控力,也就有了自己独特的气场与力量。

 

不必为朱莉惋惜,她比大多数人更明白自己要什么

从不幸福的童年,到没有白头偕老的婚姻,她的人生也许并不完美。

但是不完美又怎样呢?正是因为不完美,让她不断发现真正的自己,最终修炼成了旁人难以企及的自由、强大和优雅。

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完整,比完美更重要。

继续阅读“不必为朱莉惋惜,她比大多数人更明白自己要什么”

为什么我喜欢纽约?因为纽约提供了中产阶级理想生活的一个标准模板。

最近大家都在谈论中产阶级,但我发现很多人对这个概念存在着误解。

第一个误解,是认为中产阶级等同于精英。 继续阅读“为什么我喜欢纽约?因为纽约提供了中产阶级理想生活的一个标准模板。”

原来日本就是日剧里那个样子啊

微博上有个博主叫琦殿,讲了自己前两天在日本旅行时的一段经历。

她说当时因为遇到一点事情,有点崩溃,被朋友拉去一家街头小店吃咖喱猪排饭的时候,又正好赶上狂风暴雨,样子很狼狈。 继续阅读“原来日本就是日剧里那个样子啊”

比选择在哪里生活更重要的,是选择怎样的生活

过去十年,我在北京和纽约之间几度来回,横跨太平洋搬家了好几次。这两座城市几乎瓜分了我整个青春,也携手掠夺了我对城市所能怀有的所有情感,这些情感很难简单地用喜欢或者不喜欢来简单地定义,其中混合了热爱,感激,失落,挫败,留恋,厌倦等等许多难以言说的感受。 继续阅读“比选择在哪里生活更重要的,是选择怎样的生活”

来自中国的超级APP,可能会改变整个世界

无论是在香港还是纽约,或者世界上任何一个中国大陆以外的城市,在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和发达程度上来说,都无法与绝大多数中国城市相提并论。

我们都已经习惯了平时出门用手机打车,吃完饭用手机结账,看电影在手机上买票,不会觉得有什么神奇。 继续阅读“来自中国的超级APP,可能会改变整个世界”

让你对这个世界有感觉的,不是那些冰冷的建筑和风景,而是你遇见的人

台湾有一个作家叫张苡絃,她游历了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和地区,回到台湾以后提出了一个说法,叫“人助旅行”。

什么叫人助旅行呢?张苡絃解释说,这是和自助旅行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因为她发现自己的旅行从来都不是自助,而是在很多人的帮助下才得以完成的。

每到一个国家,她都会去拜访之前在台湾接待过的该国留学生,和他们一起旅行,在他们的带领和帮助下,感受这个国家的真实生活。

张苡絃出身台湾彰化的一个小村子,原本以为自己一辈子要在台湾这个小岛上老死。但是通过这样和当地人深度交流的国际旅行,她发现自己慢慢地树立起了国际观,看到了另一个原本在她的人生中不存在的世界。

她说,旅行就是为了往内看到很深很深的自己,往外看到很宽很广的世界。

我深深地赞同她的观点,这是我看到的对旅行的意义最恰当的描述。我这个公众号,最初用的简介恰好也是两句意思相近的话,“关心世界的广阔与美好,也关心内心的喧嚣和宁静”。

之所以提起这个话题,是因为最近我越来越发现,张苡絃所说的国际观,正是现在很多大陆年轻人所缺乏的东西。

他们眼中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存在着很大的偏离和脱节。

到底什么是国际观?我的理解,就是通过和世界上的人产生联结,和他们成为朋友,进行思维的碰撞和借鉴,从而获得对世界的一个真实客观的认知。

亢奋,焦躁,愤怒,恐惧,自卑与自大,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不了解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

因为不了解,所以会有疏离,会有恐惧,所以会在内心脑补出许多的妖魔化和阴谋论,然后摆出一副抵制的姿态。

要培养国际观,外语好很重要,但外语好的人不一定就能拥有正确的国际观。假如固执地心存傲慢与偏见,即使能在四六级和雅思托福考试里拿到满分,看到的世界依然是扭曲的。

也不是说你每天花很多时间在看国际新闻,对世界大事了如指掌,就会有正确的国际观。当那一个个地名人名只是存在于新闻报道里的冷冰冰的印刷体,你很难会对他们的幸福和苦难产生感同身受的感动和悲悯。

要认识真实的世界,要建立国际观,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前面说的旅行。

当然不是那种跟着旅行团,每天坐着旅游大巴挨个到景点拍照的走马观花式的观光。

在张苡絃的旅行里,她去了一个又一个以前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去的地方——到克罗地亚过圣诞,在夏天的海边和当地人一起什么都不做就是晒太阳晒了三天,那是属于南欧人的无所事事的美好;到芬兰和芬兰人去森林里露营;去了巴勒斯坦的难民营,听他们讲了外人无法承受的故事……

她说,“这些和不同文化交流的经验大大地影响了我,每一个不同国家的人跟我说过的话,都变成了我学习的支点。我过去学习的英文、历史、地理、公民、社会全都有了意义,我的朋友让我的世界地图立体流动了起来……当真的看见这些人,出现在生活中,走进我的生命里,我才发现刻板印象与偏见是如何限制我看世界的眼光。”

没错,真正的旅行,应该是一种交流。

只有在旅行中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发生交流互动,才能把我们内心的自己和广阔的世界联系在一起。

交流能够让世界在我们心中的形象具体起来,不再是一个个虚幻的概念,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

让你对这个世界有感觉的,不再是那些冰冷的建筑和风景,而是你遇见的人。你会开始关心远方那个原本陌生的国家和城市的命运,因为那里生活着你的朋友。

只有通过交流,你才会发现原来世界上不只是我们有自己的观点,原来还有很多人有着截然不一样的想法。而且大多数时候,只有立场的不同,并没有真正的对错,不需要争出你死我活。

意识到这一点,学会了尊重别人的意见,你才不会再动不动就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要求别人无条件地认同自己的观点。

更重要的是,通过交流你还会发现,原来尽管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之间有不一样的立场和态度,但更多的时候,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会为一样的故事感动和心痛,我们之间的相同,要远远多过不同。

当你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也和他们分享了你的喜怒哀乐,你就不会再把世界看成“我们VS他们”的对抗,才不会妖魔化,才不会相信阴谋论。

人和人之间,不光只有立场的差异和观念的对峙,还可以有另外一种友好的关系:相视而笑,促膝而谈,牵手而行,拥抱接吻,发生友情,培养爱情。

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拼命地鼓吹,每一个人都应该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多出去看看,和世界做朋友,对世界保持好奇。

走的路越长,认识的人越多,交流的越多,就越能够走出固有经验、刻板印象和从小接受的教育给你打造的窠臼,走出固定的套路,最后让我们的神经在面对世界的时候松弛下来,还原成有血有肉的人。

这王宝强闹啥子?儿也有了,女也有了,离什么婚?现在都什么时代了?

王宝强发了离婚声明后,很多微博网友出来劝和了。我们先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继续阅读“这王宝强闹啥子?儿也有了,女也有了,离什么婚?现在都什么时代了?”

中国VS世界,是你想要的未来吗

里约奥运会开幕以来所爆发的种种冲突,我更愿意看成是今天的中国人和世界关系的一个隐喻。中国队所遇到的一切,从质疑、嘲讽到不公,其实也是每一个走出国门的中国人都可能会有的遭遇。

正因为这样,我们应该如何理性地应对这些情况,才更值得我们认真地想一想。 继续阅读“中国VS世界,是你想要的未来吗”

翻墙出征以前,先学好英文!

孙杨事件之后,霍顿的所有社交媒体账号已经全部被我国网友攻陷,主要是三大阵地:Instagram, Facebook, 还有Twitter。

其中,霍顿Instagram上最后发布的一张照片,一共收到了43万3400条留言。这还是霍顿在今天早上关闭了Instagram的评论功能,不然估计能冲上百万。 继续阅读“翻墙出征以前,先学好英文!”

在做有趣的人之前,先做一个靠谱的人

每隔一段时间,“有趣”这个话题就会被翻出来重新炒一遍。

出身无法逆转,颜值很难改变,要在银行存款金额后面多加一两个零也是难上加难。数来数去,似乎只有有趣看起来是人生的一条捷径。

但是对不起,“做一个有趣的人”也不是随随便便能办到的事。

1、

高晓松,大家都觉得是有趣的代表。因为有趣而散发出迷人的光芒,让很多女孩子愿意忽略他颜值上的缺陷。

但他的有趣,首先是一种天赋,那种浑然天成、混合着才华和幽默感的气质和谈吐,谁也学不会。

其次,来自于阅历和知识储备,出口成章引经据典,看起来信口开河,但背后一定是大量的经历和阅读在支撑,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学到的。不经过旷日持久的勤修苦练,不可能脱胎换骨。相比之下整容可能还更容易一点。

最后,是他特立独行的魄力和做事方式,这一点就更没有办法学了。认识女孩子三天,就向她求婚,还成功了。普通人要敢这么做,恐怕只会被对方当成疯子。

所以说,“做一个有趣的人”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不是不能做,不是不应该做,而是做不了。

相比有趣,我觉得更重要的是靠谱。有趣既是天赋也是历练,总之都很难靠努力去习得;倒是靠谱,是能够通过修炼而养成的品德。

靠谱也是我们这个时代被严重低估的品格,因为靠谱的人最大的优点是让其他人省心和安心。

约人见面不习惯性迟到,答应的事情尽力办到,借了钱按时还,饭局轮流买单……这些都做到了,自然就受欢迎,有趣不有趣真的没你想象的那么重要。

2、

既有趣又靠谱固然好,但可惜能够同时兼顾两者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数时候,靠谱和有趣是两种严重冲突的特质。太看重有趣,就容易特立独行,就容易失去底线,就容易心浮气躁,一不小心就变得不那么靠谱。

就好像玩游戏创建人物,能分配的技能点总是有限的,有趣的属性多了,就势必要从靠谱那里砍掉一些。

无论是交朋友,找工作搭档,还是谈恋爱过日子,不靠谱远比不有趣要给别人带来更大的麻烦或者更大的困扰,谁用谁知道。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被那些不靠谱的人虐过的经历。拿工作来说,做一个项目的时候总有人口若悬河指点江山,提出各种雄心勃勃的远大目标,结果到最后却发现连分配给他的一个普通的PPT都做不好。

你可能还有幸见识过另一类更有趣但更不靠谱的人。他们风趣幽默经历丰富交友广泛,永远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能够和每一个刚认识的人迅速地成为朋友,对任何话题都游刃有余,在每一个饭局派对社交场合都左右逢源。

但时间久了,破绽就慢慢地出现了。你明明记得他上一次说自己出身香港富商之家,结果一转身就听到他夸耀自己是军队高干子弟。明明在这个人这里他说自己毕业于美国常青藤名校,到了另一个人那里他又变成了游学欧洲各国。

各种细节拼在一起,根本就圆不上,才知道这个人原来有多么不靠谱。

这样的人接触多了,对那些所谓有趣的人,就多了戒心。

3、

旅行是最能看出一个人靠谱不靠谱的场合之一。

日语里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词,“成田分手”,意思是很多新婚夫妇在蜜月旅行中发生摩擦纠纷,恨不得杀死对方,等到结束旅行回到东京成田机场后就火速分手,一拍两散。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这种现象大量出现,因此日本人专门造出了这个词。

至于闹翻的原因,日本媒体总结大致有这么几条:因为弄丢护照而争吵,因为误了飞机而争吵,因为订的酒店不合适而争吵,因为行李丢失而争吵,因为要去哪个景点不能达成一致而争吵,因为没有做好攻略玩的不开心而争吵……

你看,所有的导火索都是因为双方的不靠谱在旅行中展露无遗,而不是不够有趣。

我自己在旅行中也吃过不靠谱的亏,因为我曾经一度向往那种想走就走的旅行,觉得那样够潇洒够有趣。

那时我出门前从来不做任何攻略和准备工作,就带一个可以随手拎上飞机的小行李箱,随便塞几件换洗衣服就出发,在去机场的路上才匆匆忙忙地订一家酒店,到了目的地住进酒店以后才随便在网上搜一下看看有什么地方可以逛逛。

一次两次还可以,也算是一种放松的度假方式。但次数多了,问题就来了。

因为事先没有针对酒店做充分的研究,所以经常订到状况不好的酒店,遭遇了各种意想不到的状况,大大影响了旅行的心情。

有一次在马来西亚马六甲,我就不幸地住到了一家可能是有史以来最脏的酒店,床单黑乎乎的不说,被子上还有各种可疑的印迹,掀开枕头赫然发现两根卷曲的毛发……

那天我衣服裤子都没有脱,在床的一角凑合着睡了一晚,第二天早上带着倦意在马六甲小镇简单转了一圈,就匆匆坐车回了吉隆坡。

还有一次去巴黎,我随便订下的酒店又不幸踩到了地雷。这一次卫生状况倒还可以,但是地理位置让人崩溃,在荒郊野外一个 in the middle of nowhere 的地方,周围什么也没有,最近的地铁车站走路要30分钟,最近的小餐馆要走20分钟,打车进城一趟要几十欧元…… 

那一次每天光是交通问题就把我们折腾得半死。

因为没有做好行程规划,每天早上起来都不知道到底要去哪里。巴黎有那么多博物馆,那么多有意思的餐厅,那么多值得逛逛的街区,但我们最终只是去了最著名的那几个大众景点,而失去了更深一步寻访和认识这个城市的机会。

4、

随心所欲不做准备的旅行,表面上轻松有趣,但往往适得其反。

旅行的目的,一是为了放松心情,二是为了增长见识,但一偷懒,一不靠谱,这两个目的就都达不到,而且还造成了时间和金钱的浪费。

在吃了几次苦头以后,我就再也不想那样不靠谱了。

卡尔维诺说,“我对任何唾手可得、快速、出自本能、即兴、含混的事物没有信心。我相信缓慢、平和、细水长流的力量,踏实,冷静。我不相信缺乏自律精神,不自我建设,不努力,可以得到个人或集体的解放。”

人生每一个选择都是有代价的,旅行又何尝不是如此。不自律,不努力,不自我建设,只想轻松即兴的旅行,最后的结果就是换一个地方浑浑噩噩地过几天而已,彻底失去了旅行本身的意义。

该做的功课,一点都省不了,否则冷不丁就会被人生反咬上一口。

所以现在我每次出去旅行之前,都会老老实实地做足功课。

拿订酒店来说,我会到 TripAdvisor 上专门花几个小时,先根据价格区间、地理位置、交通情况等标准初步筛选出一批,再详细看给各家酒店的点评情况来作选择。

TripAdvisor 是全世界最大的旅行平台,在美国的普及度有点类似大众点评在中国的普及度,但他们在全世界48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分站,其中中文网站叫猫途鹰。

作为一个重度的 TripAdvisor 用户,我喜欢用这个网站的原因有这么几点:

第一,信息全面,覆盖13.6万个旅游目的地,基本上地球上不管去哪一个角落,都能在 TripAdvisor 上找到有用的信息,世界上绝大部分酒店都和他们有合作,不用担心错过合适的好酒店。

第二,TripAdvisor 的点评都是真实的,这是我觉得国外这一类用户点评网站相比国内网站最大的优势和价值所在。TripAdvisor 设置了各种机制,对虚假评论严防死守。比起淘宝上泛滥的虚假好评,绝对是一股清流。

因为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社区氛围,所以大部分住了酒店之后来点评的用户都掏心掏肺地分享自己的真实感受,遇到好的酒店会毫不吝啬赞美,有不好的地方也大肆吐槽。

看到他们标记出来的槽点,比如网络太慢或者周围环境太吵等等,就可以有效地避开这些雷区,对我来说确实让旅行变得靠谱了不少。

很多英语国家的人天生自带腹黑毒舌技能,他们的吐槽一般不会直接说不好,而是会用点修辞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所以读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比如吐槽酒店前台服务态度不好,有个人写的是,“脸上有一种冷笑的表情,当他站在接待台上看着我们的时候就有一种‘我赢了’的感觉”。 

在做有趣的人之前,先做一个靠谱的人

再比如吐槽电梯关门太快,“在它像断头台那样合上之前你只有几秒钟的时间”。 

为什么是中文的呢?因为这是我在他们的 APP 上截的图,他们对大量英文点评做了汉化,会根据手机系统的语言设置展示相应的语言。如果不想看翻译,点一下也可以直接显示原文。当然上面中国人直接用中文写的点评也很多。

除了可以查酒店和预定酒店,TripAdvisor 还有很多其他的功能,比如有各种餐厅的介绍和点评,各个景点的介绍和点评,各个城市各个国家的游记、行程和攻略,等等。

我的感觉是,不管是经常出国旅行的人,还是海外旅行零经验的菜鸟,都可以从 TripAdvisor 上得到许多非常实用的信息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