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很多品牌的营销网站

发现很多品牌的营销网站、包括出租车上的触动传媒,又是flash又是三维动画,花了大钱,可是内容却基本维持在三岁孩子的智力水平。所谓互动,不是说让消费者动动鼠标动动手指头就是互动。真正的互动,是激发消费者思考,让消费者产生兴趣。 ​​​​

当年去美国,看到很多国内没见过的品牌

当年去美国,看到很多国内没见过的品牌, H&M, Gap, A&F, American Apparel⋯⋯几年后回国猛然发现这些品牌遍地开花。另一件事,第一次去美时一个人被困机场,直到看到熟悉的星巴克买了杯拿铁才惊魂落定。全球化大潮汹涌,westernized的中国很难说好还是不好,但世界日益变平少了多样性,总是一种缺憾。 ​​​​

在美国,政治正确的压力到处都是

在美国,政治正确的压力到处都是。今天的奥斯卡,娜塔莉·波特曼介绍男星戴米安·贝契尔塑造的墨西哥非法移民角色时,没有用illegal immigrant这个政治不正确的词,而是用了undocumented worker(未登记在案工人)这个有点拗口但绝对政治正确的词,因此受到很多人的表扬。

中国的互联网上不管什么类型的网站到最后都或多或少衍生出BBS的气质

中国的互联网上不管什么类型的网站到最后都或多或少衍生出BBS的气质。门户网站和视频网站的留言如此,人人和开心网也如此,就连豆瓣这样的网站都要突兀地加一个小组功能。微博客更不用说,传到中国后入乡随俗地加上跟贴评论,微博变成了一个巨大的BBS,这是英文互联网没有的奇景。 ​​​​

侯孝贤电影《悲情城市》里

侯孝贤电影《悲情城市》里,光复后台湾人先是垂头丧气挂出白旗,因为他们被日本殖民统治50年,以为自己是日本人属战败国,第二天才知道自己是战胜国。身份认同困惑,这是台湾人与生俱来的悲情原罪。依我的观察,多年来大多数台湾人对这个没有问题的答案采取回避的态度,任何深究都会牵扯出历史的阵痛。

动车上电视正放甜蜜蜜

动车上电视正放甜蜜蜜,张曼玉对刚从大陆到港的黎明说:说普通话不一定是大陆人,不说广东话就一定是大陆人。电影上映后第二年香港回归,之后15年香港和大陆的互动日益密切,但再也找不到1997之前李翘和黎小军初相遇时那种朴素的情感。联系近期香港地铁事件引发的相关话题,不禁让人无限唏嘘。 ​​​​

美国电影市场成熟,不同类型的片子对应不同观众

美国电影市场成熟,不同类型的片子对应不同观众。少女电影《暮光之城》,观众全是中学女生,爱德华每次出场都引发全场尖叫;《性与城市》则是熟女电影,观众主流是躁动的熟女人妻。中国观影人群尚未细分,不同类型电影的观众常串场,动画电影观众皆是成人,少女电影观众也有很多中年熟男,真可谓奇观。 ​​​​

微博终于增添了一个看起来很炫的功能

微博终于增添了一个看起来很炫的功能,可以在不取消关注对方的前提下悄悄屏蔽某位关注对象的微博,而对方并不会知道。我觉得这个功能最后会变得象QQ的隐身和选择性隐身功能一样恶劣残忍:你的QQ上明明有许多的好友,可是大部分人的头像永远是暗的,永远不会亮,永远不上线,永远不存在,永远对你漠然。

星巴克在中国开到500家店了

星巴克在中国开到500家店了,今天下午3点到5点去北京任何一家门店都可以免费获得一杯咖啡。多年前第一次去美国,在纽瓦克机场一片茫然,后来看到一家熟悉的星巴克,过去买了一杯拿铁喝下去,才觉得找到点北。这其实是一个有点悲哀的文化寓言: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对连锁商业的依赖,取代了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