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一下上海华山医院张文宏主任

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做了两件事,让大家赞叹不已。

第一件事,他亲自到病房查房,每星期至少一到两次。

身为主任,查房原本不是他的职责,但他坚持要这么做,是为了消除一线医生的恐惧。 继续阅读“夸一下上海华山医院张文宏主任”

为自己想要的世界投出一票

这几年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年年底或者年初的时候都会给维基百科捐款。金额不多,一般是100美元,和维基每年收到的上亿美元捐助相比不过百万分之一,可谓微不足道。

可是我并不会因此就觉得我的捐款不重要。因为维基百科的日常运营,依赖的正是全球数以百万计像我一样的普通人力所能及从口袋里掏出的小额捐赠。 继续阅读“为自己想要的世界投出一票”

你以为澳洲大火和你没有关系

澳大利亚大火烧了四个多月,你或许知道这次火情非常严重,但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它到底严重到什么样的程度。

2018年加州森林大火震惊世界,全加州的起火面积加在一起大概是8000平方公里。

澳洲上一次损失惨重的山林大火发生在2009年,起火面积是4000多平方公里。

这一次呢? 继续阅读“你以为澳洲大火和你没有关系”

那个被赶出公司的年轻人

《网易裁员,让保安把身患绝症的我赶出公司》一文的点赞数也已经10万+了。

这篇文章语调平实,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的流水式叙事,但仅仅是对事情经过的直接讲述,看着也已经足够惊心动魄。

文中不忘隐去公司机密和其他人的隐私信息,甚至在发出的录音证据里还特地帮对方变了声——看得出作者在尽力保持着情绪上的克制。 继续阅读“那个被赶出公司的年轻人”

我的愿望是,活过30岁

有两句话常常会引起我们巨大的共鸣。

一句是《约翰·克利斯朵夫》里写的:“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只是在模仿自己中日复一日地度过。”

另一句是日本作家本间久雄的名言:“很多人都是30岁就死了,80岁才埋葬。” 继续阅读“我的愿望是,活过30岁”

是时候讲讲最近很火的这部美剧了

2004年,《纽约时报》推出了一个主要刊登读者来稿的情感专栏,让读者围绕“love”这个主题讲述自己与情感有关的经历。

编辑们原本觉得这就是一个填充版面的小栏目,能维持运作三两年也就差不多了。没想到的是,读者来稿的质量和这些文章所激发的反响大大超出了编辑的预期。 继续阅读“是时候讲讲最近很火的这部美剧了”

假如NBA事件发生在2004年

一个假想:如果这几天中美两国网民吵得乱哄哄的NBA事件发生在2004年,那会是什么样的情形?

2004年年初,Facebook刚刚创办没多久,还是一个只能用.edu邮箱注册、只向美国部分高校学生开放的小网站;Twitter要到两年以后才出现;第一代iPhone在2007年6月上市;微博更是要到2009年8月才开始试运行…… 继续阅读“假如NBA事件发生在2004年”

在手机面前我们都是光溜溜的

这两天ZAO的用户协议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关注,我想大概不只是因为那些无限度要求获得用户权的霸王条款,更是因为它在无意中提醒了我们一直在担心的一件事:

在功能越来越强大的智能手机面前,在对用户完全没有尊重意识的科技企业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非常无力的。 继续阅读“在手机面前我们都是光溜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