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纽约,一百个人里可能有十个音乐家

在纽约,一百个人里可能有十个音乐家,十个诗人,十个作家,十个导演,十个画家,十个异想天开而无所事事的人,几十个从世界各地漂泊而来的人,几十个各国移民的后代……这个城市早已老旧不堪,地铁车站里积满一百年的灰,高楼大厦也输给上海迪拜,可是只要有这些人的存在,它就将一直是世界的中心。 ​​​​

曼哈顿生活的便利不是亲身经历很难想象

曼哈顿生活的便利不是亲身经历很难想象。我住的公寓走路两分钟之内,地铁、星巴克、超市、电影院、文具店、健身房、家具店、书店、图书馆、五金店,能想到的都有,这么巨型的城市就象国内小城市一样方便。想想在北京有时到马路对面都要上天入地走10分钟,就觉得纽约真是天堂,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城市。

多少人在刚到美国的时候

多少人在刚到美国的时候,想的都是呆一年就走,呆两年就走,再呆一年就走,然后就是三年,五年,十年,一辈子。曾经认识一个老人,在美国呆了二十几年,我问他接下来有什么打算,他说总觉得自己还会回国,那时他已经75岁了。

我问老师是不是要起一个英文名

在美国大学上的第一堂课,我问老师是不是要起一个英文名,老师困惑地问为什么。我说怕同学老师念中文不方便。老师很认真地看着我说:你的名字是很重要的,我们会好好学习怎么念。我有点被小小地惊讶了,第一次感到被尊重的感动。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多年,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我的名字,是重要的。 ​​​​

当年上学时,看书看累了就到门口抽烟

图书馆。当年上学时,看书看累了就到门口抽烟,经常有人来要烟抽,有次一个以色列小孩还好奇地问起中南海的来历。夏天会到草坪上躺。在这里呆过无数个不眠之夜。最夸张的是毕业前夕交论文,呆了三天三夜,困了就趴着睡,醒了买红牛或咖啡接着写。坐在对面不认识的白人女生也三天没走,她吃巧克力时还分了半块给我。

那天就是一路扫街拍过去

我自己还蛮喜欢这张照片的。那天就是一路扫街拍过去,坐在咖啡馆里的红衣黑人少妇本来面朝内和朋友讲话,我在街边拍了几张她的背影后,她觉察到了我,转头过来。

她的表情复杂,除了大都市人特有的sophistication外,还带着被从一个冗长的故事述说中打断而不情愿的吃惊。 ​​​​

当时选修了影评写作

当时选修了影评写作,老师是个79岁的老头Andrew Sarris,每次上课就在讲台上坐,声音虚弱,我一直担心他会随时死过去。当时这门课我逃了近1/3,不过每次影评作业都能拿B+以上。后来有美国同学和我说这个老师是超级大腕,创立了作者论,是美国影评人协会的创办者,对这几十年美国影评发展有深远影响。

纽约一个地铁过道里挂着的这些句子

纽约一个地铁过道里挂着的这些句子,连起来简直是一首诗,我一直没搞懂他们的来历:Overslept, do it again. So tired. If late, get fired. Why bother? Why the pain? Just go home.  「睡过头了,重新再来吧。真累。如果迟到,会被开。别烦了。何必要这么苦。回家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