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4点睡的觉,8点半就被电话吵醒了,是百安居的人确认周六过来装地板。
又眯了会儿眼,然后爬起来去小区门口吃早餐,要了一屉包子和一碗豆浆。包子吃到第8个的时候,装吊顶的人来了。
安顿好吊顶工人,跑到小区对面的农贸市场买排风扇的风管,又过去看了下吊顶施工现场,然后回家打电话确认窗帘明天送货,洗脸柜和马桶今天送货。 继续阅读“回乡笔记(6)”
早上4点睡的觉,8点半就被电话吵醒了,是百安居的人确认周六过来装地板。
又眯了会儿眼,然后爬起来去小区门口吃早餐,要了一屉包子和一碗豆浆。包子吃到第8个的时候,装吊顶的人来了。
安顿好吊顶工人,跑到小区对面的农贸市场买排风扇的风管,又过去看了下吊顶施工现场,然后回家打电话确认窗帘明天送货,洗脸柜和马桶今天送货。 继续阅读“回乡笔记(6)”
在美国的时候,中国是一种遥望、一种寄托、一种安慰、一种姿态和一种依靠。可是,当真的把双脚重新踏在这片土地上,真实地呼吸这里的空气之后,一切都变得不一样。
纽约时报有一个祖籍台湾的华裔记者,叫Jennifer 8. Lee,是我一个哥大同班同学的哈佛本科同学。我参加过一次她和一堆美国中学生的座谈,那时她刚从中国旅游回来,她鼓励那些小孩子走出美国去看看世界。她说,等你看到了别的国家,你就会对美国有新的看法,就会更加热爱美国。 继续阅读“回乡笔记(5)”
前几天在回国飞机上看了超能陆战队。剧情其实挺单薄的,但还是很好看。比较有意思的是片子里虚构了一个融合旧金山和东京的未来超级大都市旧京山San Fransokyo,人物主角也是日本人,电影细节处处都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隐隐一幅未来全球融合的乌托邦图景。日本文化对欧美流行文化的影响真的十分深远。
下午到我们的中国办公室转了一圈,谈好了下月出差的一些细节。对方的新闻处处长是个美国人,稍稍有点不那么友好。老板昨天写信和我提前打了招呼,因为上次的合作不太顺利,所以对方有点不满意也算正常。好在出差也不和他一起去。 继续阅读“回乡笔记(4)”
回到北京已经第九天了,可是还有很多的地方没有去看,很多的朋友没有联系。
这不是一个健康的回归方式。理想的情况下,应该走走从前熟悉的大街小路,和朋友坦诚地聊天,或者干脆自己一个人找个角落安静地细细地点滴品味。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每天奔波着去建材市场,见缝插针地安排个饭局,到哪里都是打着车匆匆来去——北京只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人潮车流和宽阔柏路。 继续阅读“回乡笔记(3)”
适应/不适应
在纽约见惯了某些同胞们口沫横飞地讲述回国时看到的国人种种不文明的举止。遇到这种话题,我一般只好保持沉默。
同样地,北美留学生论坛“未名空间”上,经常有人惴惴地发帖问回国是不是会不适应,也让我觉得有点滑稽。生于斯长于斯二十余年,来到异国他乡都能适应,怎么再回去反而就不能适应了呢? 继续阅读“回乡笔记(2)”
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坐在去肯尼迪机场的出租车上,心里稍稍感到紧张。我不记得在过去29个月的羁旅中我是从哪一刻开始转身回望,由追逐潮水的无家旅人变成情怀落寞的怀乡客;但是从这一刻开始,所有曾经有过的弃绝与怀想,变成历史。 继续阅读“回乡笔记(1)”
每隔一段时间看自己之前写的东西,都会为其中的轻浮或恣情或稚拙感到面红耳赤。那些艰难蝉蜕中的反复,画出任性尴尬的曲线,每一笔都丈量着与标准之间的距离。
而我的理想是,不放纵欣喜与哀伤,写简洁不嘈杂的文字。
喝了很多酒,跳了很多舞,和很多人说你好。最后兜兜转转回到床上,安稳地睡到日中。很久没有这样开心。但愿40岁时,你我还可以这样不老。
我坐波音777来。在纽瓦克机场买一杯拿铁。第一晚倒头就睡。没有时差。没有憧憬。
这是属于28岁的波澜不惊。疲惫和曾经沧海,最后都化成平静。
或者我从一个没有记忆的地方来。成为一个没有过去的人。并不是没有案底。但一切终于要洗清。
我想我不是游客也不是公民。我只是搬了一次家。从团结湖到曼哈顿。并不比从安贞里到三元桥远许多。或许只是海旁道到兰桂坊的距离?窗外风景日夜或许有变,但影响不到我的小世界。
这是我生命中经历的第三座大城。我就这样骄傲地看着它不理会。 继续阅读“2006/8-2007/11”